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 刘 娟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青海 西宁)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开发和建设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开发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角度,认识青海民族民间独特的地方资源文化价值,寻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地方课程;课程资源开发
  一、 地方课程开发:青海民间美术资源研究与开发现状
  民间美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他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域知识,历史足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传承等内容,学生通过欣赏,制作等教学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和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发展,容易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喜爱之情,培养民族美术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究青海民间美术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实际上是中学美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迫切需要,也为青海的中学美术教师提供借鉴,完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同时地方文化需要美术课堂这个平台,使地方民间美术和教材相互补充的体现。青海丰富的民间美术从漫长历史中积淀下来,如果好好挖掘其内涵有可能转化为教材的潜能,在新的中学课程改革的氛围下,使课堂走进生活让地方文化走进课堂已是一种趋势。
  目前省内外对本地区民间美术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材或者是一种结果,由于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对引入的内容,形式,方法,教学手段等深入研究,所以有待于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去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也期待着更多的美术教研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关注。
  二、 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美术教育更多的与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联系,其观念在于让美术文化更多的回归生活,回归现实,从而让美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本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热情,使美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形成有机的联系。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本研究就是努力打破美术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和美术理念的概念化和神圣化,让美术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存环境。
  同时,新课程理念还十分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强调本民族美术文化的继承和开发,这既有利于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民族美术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青海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具有十分丰富的美术文化资源,如果开发得当,其美术教育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从而能有效地激发中学美术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有效地提到我省美术教育的内涵和水平。
  新课程理念中,美术教材分别由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三部分组成。为此,有些省份已经开设了地方教材,这些教材都是根据当地的民间民族的美术资源开发出来的,都已成为各地美术教育的相关教材,而我省在这方面还属于空白,空留着丰富的民族美术资源而不能形成有效地教育资源。本研究就是对此问题的一次探索,其目的就是未建立我省美术教育的地方教材的开发进行有效地尝试。
  承上所叙,新课程理念中十分强调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主动作用,强调美术教师是美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鼓励美术教师要结合本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民族美术文花资源。本研究就是为我省美术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教材提供切实有效地帮助。
  随着全球普适性文化的泛滥,商品文化和流行文化正在迅速地全球蔓延,而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系缩小,美术文化更是如此,如不加以保护和利用,其前途和未来都是令人堪忧的。本研究就是为了让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能有效地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美术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有效地保护民族美术文化。
  三、 开发与利用:实现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的策略
  将民族特色美术形式与特色进行审美化的解读和建构,使之成为课程化的美术欣赏课教材,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和淡化民族美术中的宗教色彩,尽量避开作品内容的阐述,只做美术形式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使学生们建立对宗教美术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理解态度和客观的艺术观。
  (一) 确立资源开发意识
  对青海民族美术进行美术分类研究,对其进行历史渊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对与其相关和相近的美术形式进行与之相应的比较和区别研究,找出相关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从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段,材料分析,制作工艺和技法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找出其有别于其他相似和相关美术形式的差异性和审美特点,并对其进行完全的审美化审视和描述,从而达到对其进行完全和准确的审美理解和欣赏。
  对青海美术作品的宗教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从客观现实的立场对其进行解读和评述,以科学的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宗教和宗教艺术。淡化其宗教色彩,强调其审美价值。
  (二)明确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的思路
  1) 掩埋在历史深处的美----彩陶艺术和古代岩画
  (1)青海彩陶艺术的历史渊源。彩陶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原始先民使用的生活用具,是史前先民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青海彩陶造型多样、构图妙趣,充分展示了我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是构成我国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研究和讲述青海彩陶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关系,以及世界原始美术中彩陶的历史地位。
  (2)远古美术与先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重点研究和讲述先民在彩陶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的彩陶艺术创造。
  (3)绚丽多彩的青海彩陶艺术。欣赏和学习青海各类彩陶艺术作品,研究和理解它们造型和图案的艺术魅力。
  (4)青海古代岩画的研究。岩画作为艺术品,不仅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产生于劳动实践,实用先于审美。艺术技能源于生产技能,又是生产技能的转化和升华。岩画同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审美经验的结晶。重点研究和介绍青海各地的古代岩画,以及与青海古代历史的关系。
  (5)青海古代岩画欣赏。欣赏和理解青海古代岩画的艺术特色和先民的图示语言的特点及内涵。
  2) 生长在民族民间生活中的美----民族美术与民间美术
  (1)唐卡艺术欣赏。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具体研究内容为唐卡艺术的艺术特色欣赏,制作工艺研究,历史渊源与工笔画的比较,造型特色欣赏,构图与范式,材料特色与工具。
  (2)酥油花艺术欣赏。酥油花是青藏高原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只奇葩,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其中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尤为著名, 成为该寺艺术三绝之一。然而, 塔 尔寺酥油花艺术的特殊工艺要求使其后继乏人, 甚至出现了衰微的迹象。具体研究内容为酥油花艺术特色欣赏,造型特色欣赏,历史渊源,与面塑及泥塑的比较,材料与制作工艺。
  (3)堆绣艺术欣赏。青海民间刺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手法多样,其中以堆绣最为著名。互助土族的民间手工艺、同仁的热贡艺术、塔尔寺三绝中都有堆绣的影子。具体研究内容为堆绣艺术特色欣赏,与布贴画的比较,历史渊源,造型特色欣赏,材料与制作工艺。
  (4)土族刺绣欣赏。青海各族人民对刺绣的喜爱和应用,可以追溯到远古。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南路的开通;唐代,随着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进藏路过青海和弘化公主嫁给青海吐谷浑王,中原丝绸源源涌入,人们开始用刺绣装饰自己,美化生活,传递友谊,寄托感情,使得这种民间艺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具体研究内容为土族刺绣与其他刺绣艺术的却别与联系,土族文化在土族刺绣中的表现,土族刺绣的艺术魅力。
  (5)炕桌、炕柜、箱柜装饰绘画欣赏。具体研究流传在青海农村的这些装饰绘画的艺术魅力。
  (6)荷包、香包、盘扣和木雕。具体研究和欣赏这些民间美术的各种艺术魅力和生活的关联。
  3) 炫动在青藏大地上的艺术--经幡、玛尼石、风马、岩画和寺庙建筑
  (1)经幡艺术与藏民族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在青海地区,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一种五彩缤纷的祭祀经蟠。它是以经咒和动物神像木刻版印于布片、麻纱、丝绸或藏纸上的各种单色旗蟠,这些方形、三角形或条形的小旗蟠被有秩序地系挂在门首、房顶、绳索、族幢、树枝、山岩和帐篷上,在大地与苍弯之间飘荡摇曳。人们通过它与有形的天地万物和无形的神佛鬼怪进行宗教意念上的交流,构成了佛土神地时时处处都有祭祀崇拜,人与大自然既争斗而又和谐的一种特殊的神圣境界和文化景象。重点介绍经幡艺术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以及与藏民族生活的联系。以及各种经幡艺术的欣赏。
  (2)玛尼石艺术。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十分普及而又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之一。重点介绍玉树玛尼石堆以及玛尼石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欣赏玛尼石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宗教岩画欣赏。重点介绍青海地区的宗教岩画及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青海各地的宗教建筑艺术欣赏。青海的藏、土、蒙古等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寺院遍及各地,历史悠久,保存时间也较长,是青海地方建筑较广泛,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独特的风格,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而著名。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重点介绍和欣赏塔尔寺、隆务寺以及其他名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四、实现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采取的主要方法
  1)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研究民族美术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以及与其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全面梳理民族美术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特点以及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2)采取横向研究的方法研究民族美术文化与其他相近美术文化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以及相互影响的情况,同时研究和梳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找出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审视和建构,形成独特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解读。
  3)对民族美术文化进行课程化和审美化的研究,完成对其进行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审视和重构,使之完全去宗教化,去概念化和去神圣化的审美建构,用后现代教育理念和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进行构建,是指成为合理和成熟的美术教材和具有完整课程标准以及合理有效的教学课件。
  五、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特色:青海民族美术在我国乃至于世界美术中属于具有鲜明特色的美术形式,但由于教育体制中的选本化和片面化,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的美术文化没有进入学校美术教育,如果能将这些美术文化有效地进行课程化和审美化,必将成为具有十分鲜明特色的美术课程。
  (2)创新点:在我省美术教育中,大胆将民族美术引入中学美术教育无疑属于一次创新和突破。
  由于民族美术文化基本上属于宗教美术,其价值和目标完全依附于其宗教价值和目标,其内容也完全依据宗教内涵而存在,所以在课程化和教育科学化中必然面对着教育宗教化的挑战,这与教育的本质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背离,所以,如何实现民族美术文化的课程化和教育化,必然就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挑战。本研究就是要将该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和解读,就是对民族美术文化进行有效地去宗教化和课程化研究用现代教育理念重构审美理解和解读角度,使之成为有效地美术课程,从而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美术课程。
  参考文献:
  [1]容中逵.论当代我国新教材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J].教育丛论,2004,(5):34-37
  [2]郭元详.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