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淡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建高效课堂
【作者】 周春丽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怎样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要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而创建高效课堂的根本取决于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对课堂生成的智慧处理。
关键词:高效课堂;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高效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高耗时、低效益的现象。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最根本的准则,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缘木求鱼。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文本解读的深度是高效的基础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部分老师对于文本的教学解读一直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于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批判解读的能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读悟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传统教学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现在,很多教育者对此话大多持批评的态度,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长流水。我认为不管怎么改,这句话所传递的“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我们老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在解读文本时就能把课例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比较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这样文本的深度自然被我们解读得淋漓尽致。
二、课堂教学精心的设计是高效的关键
有了对文本的细心研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积极、快乐地走进文本,吸取文本的精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有效导入、有效提问、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
1、导入要简洁生动、富有趣味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也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能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我用课件展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通过画面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
三、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教学手段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话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听潮》采用听录音朗诵,使初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之美,又深切领会到了朗诵的魅力。《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通过播放“泰山胜景”“三峡风光”的DVD光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看电影《三国演义》让学生讨论性格的发展,又辨析原著与剧本的差异。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区,在讲《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五人墓碑记》《景泰蓝的制作》等课目时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这一切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旁征博引——教学上的杂家
现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的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讲《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时就介绍最新技术的图书存储方式;讲解《死海不死》时,就介绍死海的现状——因环境污染而濒临干涸,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解《向沙漠近军》时,既介绍以色列国的防沙经验,让学生了解沙漠是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利用的,又引入新闻报道“龙羊峡水库遭受沙害”“北京沙尘暴”并联系98年长江洪灾的泛滥原因,给学生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环保知识课,在讲解《眼睛与仿生学》时,介绍了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以及对生物的最新研究开发成果,这些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得学生听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尽头油然而生。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当然,导课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具体使用哪一种,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具体的课型等实际情况来定。
关键词:高效课堂;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高效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高耗时、低效益的现象。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最根本的准则,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缘木求鱼。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文本解读的深度是高效的基础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部分老师对于文本的教学解读一直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于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批判解读的能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读悟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传统教学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现在,很多教育者对此话大多持批评的态度,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长流水。我认为不管怎么改,这句话所传递的“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我们老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在解读文本时就能把课例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比较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这样文本的深度自然被我们解读得淋漓尽致。
二、课堂教学精心的设计是高效的关键
有了对文本的细心研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积极、快乐地走进文本,吸取文本的精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有效导入、有效提问、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
1、导入要简洁生动、富有趣味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也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能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我用课件展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通过画面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
三、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教学手段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话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听潮》采用听录音朗诵,使初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之美,又深切领会到了朗诵的魅力。《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通过播放“泰山胜景”“三峡风光”的DVD光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看电影《三国演义》让学生讨论性格的发展,又辨析原著与剧本的差异。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区,在讲《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五人墓碑记》《景泰蓝的制作》等课目时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这一切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旁征博引——教学上的杂家
现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的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讲《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时就介绍最新技术的图书存储方式;讲解《死海不死》时,就介绍死海的现状——因环境污染而濒临干涸,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解《向沙漠近军》时,既介绍以色列国的防沙经验,让学生了解沙漠是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利用的,又引入新闻报道“龙羊峡水库遭受沙害”“北京沙尘暴”并联系98年长江洪灾的泛滥原因,给学生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环保知识课,在讲解《眼睛与仿生学》时,介绍了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以及对生物的最新研究开发成果,这些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得学生听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尽头油然而生。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当然,导课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具体使用哪一种,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具体的课型等实际情况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