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推行高效课堂模式的反思
【作者】 谢伯平
【机构】 宁夏西吉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探索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狠抓双基训练到情感朗读代讲、读中感悟,课堂形式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一直觉得课堂上教师言语多、讲授多,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被削弱。直到“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出现,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最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吗?学生分组围坐一圈,自主合作探究、资源共享;教师走下讲台辅导预习、了解学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自觉自信的“满堂语”。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走出了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独语状态,走向更为广阔的创造性教学,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昭示着民主、平等,凸显着创造、深沉,张扬着个性、人性,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气息,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无限活力。
近一年来,我校一直在推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这学期全校的公开课上,每位教师也都用这样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课堂氛围很热烈,教学效果也大有改观。同时,我又发现我们的教学好像走入了误区,值得反思,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改善。
一、引导淡化、发言混乱
在前几节公开课的课堂上,我发现为了让学生发言更踊跃,课堂气氛更热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站在一边,成了倾听者,无视学生发言的对错,及对文本感悟的深浅、正确与否,使得课堂上发言混乱,对文本的剖析感司流于形式,缺少情感朗读,使语文的语言魅力荡然无存。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恰如其分的诱导至关重要。它犹如课堂教学中串珍珠的丝线,把一个个环节连起来,拾珠成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像是学习的桥梁,帮助学生从一个环节顺利过渡到另一个环节;也像是学习的兴奋剂,激活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教师要以敏锐的感觉、独特的慧识、细腻的体察,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欠缺,及时予以点化和拨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在此过程中,不能受所谓教学时间或教学任务的限制,放弃或简化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重新梳理和调整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有效地构建知识。
二、形式单调、偏离理念
由于新课堂模式的转变,学生片面认为只要多发言即可。所以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甚是热闹。但大多数学生只是找生字、解新词、说句子含义,最后表演课堂剧。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对文本的解析、感悟、品味支离破碎。课堂上的热闹掩盖了知识理解的缺陷,学生却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真正明确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粗化、简化。其次是教师在预习课堂上没有正确引导,关注学生的预习情况,没能引导学生抓中心细分析,简单问题简单化,使得学生在展示课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避重就轻。第三就是教师引导的不及时。由此可见,是教师忽视了预习课的重要作用,预习课可能也只是学生的自由空间,漫无目地的的摸索。
三、合作淡薄、缺少气氛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事不关己”,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完全不会参与进去。而教师对此也连连叫苦,无计可施。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课堂变成对话的课堂。
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时机,积极地和学生对话并引导学生互相对话,这样才能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认识自我,成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在这样的对话与倾听的过程中,在这样合作、平等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就充满创造色彩。
我们期待的课堂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时自己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师生们创新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新着一种向未知之境开掘的扩大和开放。
近一年来,我校一直在推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这学期全校的公开课上,每位教师也都用这样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课堂氛围很热烈,教学效果也大有改观。同时,我又发现我们的教学好像走入了误区,值得反思,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改善。
一、引导淡化、发言混乱
在前几节公开课的课堂上,我发现为了让学生发言更踊跃,课堂气氛更热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站在一边,成了倾听者,无视学生发言的对错,及对文本感悟的深浅、正确与否,使得课堂上发言混乱,对文本的剖析感司流于形式,缺少情感朗读,使语文的语言魅力荡然无存。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恰如其分的诱导至关重要。它犹如课堂教学中串珍珠的丝线,把一个个环节连起来,拾珠成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像是学习的桥梁,帮助学生从一个环节顺利过渡到另一个环节;也像是学习的兴奋剂,激活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教师要以敏锐的感觉、独特的慧识、细腻的体察,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欠缺,及时予以点化和拨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在此过程中,不能受所谓教学时间或教学任务的限制,放弃或简化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重新梳理和调整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有效地构建知识。
二、形式单调、偏离理念
由于新课堂模式的转变,学生片面认为只要多发言即可。所以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甚是热闹。但大多数学生只是找生字、解新词、说句子含义,最后表演课堂剧。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对文本的解析、感悟、品味支离破碎。课堂上的热闹掩盖了知识理解的缺陷,学生却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真正明确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粗化、简化。其次是教师在预习课堂上没有正确引导,关注学生的预习情况,没能引导学生抓中心细分析,简单问题简单化,使得学生在展示课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避重就轻。第三就是教师引导的不及时。由此可见,是教师忽视了预习课的重要作用,预习课可能也只是学生的自由空间,漫无目地的的摸索。
三、合作淡薄、缺少气氛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事不关己”,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完全不会参与进去。而教师对此也连连叫苦,无计可施。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课堂变成对话的课堂。
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时机,积极地和学生对话并引导学生互相对话,这样才能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认识自我,成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在这样的对话与倾听的过程中,在这样合作、平等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就充满创造色彩。
我们期待的课堂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时自己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师生们创新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新着一种向未知之境开掘的扩大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