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李玉珍
【机构】 山东省昌乐特师附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要让数学课堂、社会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课改的必要性,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积极主动地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课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认识课程改革,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1、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性,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对什么问题都喜欢追根问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生活应用题,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从传统意义上讲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注意听、练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因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达到以下目标:
1、课前预习目标
了解和阅读相关内容,回顾熟悉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知识;能尝试完成预习习题,通过预习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通过预习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并及时作好批注,准备好所要提出的问题。
2、课堂学习目标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言;带着问题有目的、主动地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能正确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口述解题过程;规范书写、画图,正确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主动探究问题,善于发散思维,悟出道理,并引发新的问题。
3、情感目标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持久地学习;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主动认识、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批判、怀疑的学习态度。
4、合作学习目标
学生合作学习探索问题;师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
1、优化课前预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去开展观察、记忆、联想、辨析、比较等思维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了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教师需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改变那种让学生记下学习目标,把新知识标题变成问句的简单做法,而应将思维焦点定位在学生的"疑惑"上,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及承受能力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因而教师需要优化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
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大致内容有:学习要求、旧知回顾、新知预学、思考与练习、存在问题等,学生可据此巩固旧知识,认识新内容。在"学习要求"中学生可预先了解要掌握哪些内容,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达到的目标;"旧知回顾"明确新知识即将涉及到已学过的内容,这些内容恰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可根据预习活动的提示进行回忆及查阅有关材料;"新知预学"要学生预先去思考、体会一些学习内容并思考一些疑惑;"思考与练习"通过问题、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对新知识的运用;"存在问题"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疑惑,教师可事先收集这些"疑问",然后针对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2、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教师上课尽量精讲,让学生多练、多思,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问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养成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思考习惯、总结习惯、提问和质疑习惯等等。
3、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供契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提供了时机,也只有真正给予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 要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要让数学课堂、社会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乐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课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认识课程改革,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1、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性,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对什么问题都喜欢追根问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生活应用题,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从传统意义上讲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注意听、练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因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达到以下目标:
1、课前预习目标
了解和阅读相关内容,回顾熟悉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知识;能尝试完成预习习题,通过预习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通过预习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并及时作好批注,准备好所要提出的问题。
2、课堂学习目标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言;带着问题有目的、主动地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能正确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口述解题过程;规范书写、画图,正确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主动探究问题,善于发散思维,悟出道理,并引发新的问题。
3、情感目标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持久地学习;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主动认识、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批判、怀疑的学习态度。
4、合作学习目标
学生合作学习探索问题;师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
1、优化课前预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去开展观察、记忆、联想、辨析、比较等思维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了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教师需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改变那种让学生记下学习目标,把新知识标题变成问句的简单做法,而应将思维焦点定位在学生的"疑惑"上,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及承受能力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因而教师需要优化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
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大致内容有:学习要求、旧知回顾、新知预学、思考与练习、存在问题等,学生可据此巩固旧知识,认识新内容。在"学习要求"中学生可预先了解要掌握哪些内容,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达到的目标;"旧知回顾"明确新知识即将涉及到已学过的内容,这些内容恰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可根据预习活动的提示进行回忆及查阅有关材料;"新知预学"要学生预先去思考、体会一些学习内容并思考一些疑惑;"思考与练习"通过问题、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对新知识的运用;"存在问题"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疑惑,教师可事先收集这些"疑问",然后针对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2、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教师上课尽量精讲,让学生多练、多思,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问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养成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思考习惯、总结习惯、提问和质疑习惯等等。
3、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供契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提供了时机,也只有真正给予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 要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要让数学课堂、社会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乐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