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作者】 张 健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与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教材、课标,明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确定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即确定用哪些辅助措施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即确定怎样去做。
二、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每位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化,教学效果不好。所以,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即问题的创设要具有趣味性、现实性、针对性、思考性、挑战性。
1、课堂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课堂的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3、课堂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课堂的问题情境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不断涌动。
三、组织好小组合作活动,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小组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探究的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采用探究的形式要灵活。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教师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之中。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让学生在探究中乐于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四、创建课堂评价机制。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公正。
其次,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准确到位。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教师用自己的学识、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数学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教材、课标,明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确定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即确定用哪些辅助措施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即确定怎样去做。
二、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每位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化,教学效果不好。所以,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即问题的创设要具有趣味性、现实性、针对性、思考性、挑战性。
1、课堂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课堂的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3、课堂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课堂的问题情境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不断涌动。
三、组织好小组合作活动,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小组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探究的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采用探究的形式要灵活。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教师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之中。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让学生在探究中乐于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四、创建课堂评价机制。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公正。
其次,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准确到位。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教师用自己的学识、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