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董英君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元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生本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师生互动,营造创新思维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学生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取长补短。新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面向全体,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但又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呢?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设置多个平台,分步到位,化难为易,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新课改标准下的数学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被誉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小学数学方面,它要求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环境及氛围。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对教育的一次洗礼,更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次洗礼。在这次"洗礼"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制定今后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及新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努力设立好的气氛。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若学生回答不上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可以对他们说"没事,慢慢来,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开动自己的脑筋,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首先体现了一个教师的风范,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气氛的创新,而不是传统的那种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新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新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化成小数比较;用折纸比较;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新,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我们应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们应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还要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之明确,它们一个单位分别是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最后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因此,凡更好使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实践表明,设计相近似的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的能力。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如讲“实地测量——步测和目测”知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导入: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到你家的距离?这样做,使学生一开始对新知识兴趣盎然,产生学什么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求知欲。
数学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因素,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抓好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师生互动,营造创新思维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学生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取长补短。新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面向全体,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但又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呢?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设置多个平台,分步到位,化难为易,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新课改标准下的数学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被誉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小学数学方面,它要求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环境及氛围。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对教育的一次洗礼,更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次洗礼。在这次"洗礼"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制定今后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及新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努力设立好的气氛。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若学生回答不上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可以对他们说"没事,慢慢来,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开动自己的脑筋,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首先体现了一个教师的风范,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气氛的创新,而不是传统的那种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新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新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化成小数比较;用折纸比较;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新,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我们应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们应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还要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之明确,它们一个单位分别是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最后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因此,凡更好使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实践表明,设计相近似的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的能力。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如讲“实地测量——步测和目测”知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导入: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到你家的距离?这样做,使学生一开始对新知识兴趣盎然,产生学什么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求知欲。
数学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因素,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抓好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