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破解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难题
【作者】 沈桂 兰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巴燕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的几何图形概念教学是小学概念教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之一。本文论述了在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求知欲,诱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几何图形教学;弊端;策略
小学数学的几何图形概念多数是通过对给出的大量的具体模型和实例的分析、综合、归纳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几何图形概念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教师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讲解,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常常表现在对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背得滚瓜烂熟,遇到稍微有点变式的题目却不知所措,一脸的茫然。根据诸多教学实际,总结出以下几种弊端: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随着图形周长教学的深入,老师们往往走上应试的老路,反复让学生背诵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等。学生们解答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谓轻松自如,易如反掌。但周长概念随着公式的强势介入,遇到不规则图形求周长就无从下手,周长的意义被忘得一干二净。如求三角形的周长竟落得“我们没有学过公式”的尴尬场面。
二、忽略“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
“转化”思想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教师绝不应掉以轻心,轻描淡写。比如在三角面积、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等的教学中,推导过程应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转化思想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进行了简单的演示之后,就急于把公式和结果抛出来。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
三、只满足于会解题,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练习题目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很多教却师满足于大量练习,缺乏对一道题的深入理解,缺少了追问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关于提高小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1.“活化”例题。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疑:若要你做一个直径为40厘米的铁环需要多长的铁条?由于讲的是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倍感亲切,从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探究意识油然而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结尾悬念化。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以后的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如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教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教具演示试验方法,并问:“圆锥容器舀水几次能将圆柱容器装满水呢?”这样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课后自主试验探究,从而提高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
二、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作为教师不应把数学与生活孤立开来,而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家里都有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呢?教室里呢?操场上呢?”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如卷纸、水管等。从而把圆从书本上搬到了生活中,让学生感到“圆柱”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巧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媒体技术不断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体积教学时,利用电脑演示图形的割补、拼接,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拼接后是什么图形,就能较快地找到解题方法。因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较为抽象,故学生对计算公式的产生很难理解,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个具有动态画面并配上音效的课件,形象地演示出转化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这样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由未知到已知,再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促进思维步步深入的发展,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充分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数学知识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实践、具体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不便于一人操作,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并适时指导。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有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混淆。试想,如果我们在教学时,用两个一样的圆柱学具,让学生合作亲自动手把其中的一个分一分,拼一拼,并想把圆柱转换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通过动手操作,把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进行对比,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就不容易混淆。
五、正确处理学生的质疑
学生的质疑是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的,我们在处理时显得更加困难。但只要我们把学生的质疑当成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认真对待,把它作为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资源,使它成为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成为学生展示学习和思维的过程与成果,就能提高课堂资源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巧设实践,“享用”数学
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生活来帮助学生获得更精确、更稳定的概念,达到“享用”数学。例如,学习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测量长方形餐桌的有关数据并算出它的面积;学习了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之后,让学生回家后实地测量牛奶盒的相关数据,并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的实践练习,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练习题,也使学生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在加强,学习兴趣就更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几何图形教学;弊端;策略
小学数学的几何图形概念多数是通过对给出的大量的具体模型和实例的分析、综合、归纳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几何图形概念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教师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讲解,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常常表现在对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背得滚瓜烂熟,遇到稍微有点变式的题目却不知所措,一脸的茫然。根据诸多教学实际,总结出以下几种弊端: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随着图形周长教学的深入,老师们往往走上应试的老路,反复让学生背诵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等。学生们解答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谓轻松自如,易如反掌。但周长概念随着公式的强势介入,遇到不规则图形求周长就无从下手,周长的意义被忘得一干二净。如求三角形的周长竟落得“我们没有学过公式”的尴尬场面。
二、忽略“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
“转化”思想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教师绝不应掉以轻心,轻描淡写。比如在三角面积、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等的教学中,推导过程应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转化思想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进行了简单的演示之后,就急于把公式和结果抛出来。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
三、只满足于会解题,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练习题目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很多教却师满足于大量练习,缺乏对一道题的深入理解,缺少了追问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关于提高小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1.“活化”例题。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疑:若要你做一个直径为40厘米的铁环需要多长的铁条?由于讲的是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倍感亲切,从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探究意识油然而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结尾悬念化。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以后的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如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教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教具演示试验方法,并问:“圆锥容器舀水几次能将圆柱容器装满水呢?”这样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课后自主试验探究,从而提高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
二、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作为教师不应把数学与生活孤立开来,而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家里都有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呢?教室里呢?操场上呢?”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如卷纸、水管等。从而把圆从书本上搬到了生活中,让学生感到“圆柱”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巧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媒体技术不断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体积教学时,利用电脑演示图形的割补、拼接,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拼接后是什么图形,就能较快地找到解题方法。因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较为抽象,故学生对计算公式的产生很难理解,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个具有动态画面并配上音效的课件,形象地演示出转化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这样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由未知到已知,再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促进思维步步深入的发展,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充分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数学知识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实践、具体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不便于一人操作,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并适时指导。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有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混淆。试想,如果我们在教学时,用两个一样的圆柱学具,让学生合作亲自动手把其中的一个分一分,拼一拼,并想把圆柱转换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通过动手操作,把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进行对比,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就不容易混淆。
五、正确处理学生的质疑
学生的质疑是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的,我们在处理时显得更加困难。但只要我们把学生的质疑当成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认真对待,把它作为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资源,使它成为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成为学生展示学习和思维的过程与成果,就能提高课堂资源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巧设实践,“享用”数学
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生活来帮助学生获得更精确、更稳定的概念,达到“享用”数学。例如,学习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测量长方形餐桌的有关数据并算出它的面积;学习了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之后,让学生回家后实地测量牛奶盒的相关数据,并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的实践练习,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练习题,也使学生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在加强,学习兴趣就更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