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的探索与实践之我见
【作者】 黄海红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桃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作为语文学科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承担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性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低效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不用固定的答案、自读提示等束缚学生的思想。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提倡和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适时地予以指导。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的鉴赏力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我大声怒喝过、批评责骂过,有时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久而久之才发觉,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实践中,我有了以下一些心得:
首先, 明确阅读教学目的。阅读教学不是为考试而读, 更不是为读而读, 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读。再次, 转变阅读方式。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 提供条件和环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 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课堂, 教师是导师而不是讲师, 学生是主人而不是仆人, 教师是学长而不是家长。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会,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到审美乐趣,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味的繁锁的提问和冗长细腻的分析讲解还普遍存在,有的教师甚至还是老一套: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概括段意→分析讲解全文→归纳中心→写作特点,课堂上少的是欢声笑语,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书声朗朗,多的是被动听讲;少的是议论纷纷的讨论,多的枯燥讲析作笔记;把活的语文科学变成了死的科学,这样老师花费了极多的“讲”“说”时间,结果学生却依然是读则读不通畅,更悟不出“味道”;写则写不出内容,更缺少情趣、创新。这与多年来形成的“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倾听、记笔记、练习和背诵,回答教材中及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问题等有直接关系。它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深层次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
三、阅读要结合生活实际
初中生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课文《最后一课》时,虽然主题深刻,但情节简单,十分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我适当加以点拨,学生学生在作品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教育。
四、让学生深层次读书,培养其质疑能力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提倡质疑释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五、重视课内外衔接,增大阅读容量, 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仍是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以扩大其阅读面, 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率。除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外,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后工业时代、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一些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六、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准确阅读是正确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与浅,多与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使之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如:《变色龙》一文是写动物还是写人?你了解的变色龙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的变色龙又是怎样的形象?文章为何以《变色龙》为题?问题的提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真正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实践性的学”的基本理念。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的鉴赏力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我大声怒喝过、批评责骂过,有时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久而久之才发觉,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实践中,我有了以下一些心得:
首先, 明确阅读教学目的。阅读教学不是为考试而读, 更不是为读而读, 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读。再次, 转变阅读方式。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 提供条件和环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 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课堂, 教师是导师而不是讲师, 学生是主人而不是仆人, 教师是学长而不是家长。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会,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到审美乐趣,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味的繁锁的提问和冗长细腻的分析讲解还普遍存在,有的教师甚至还是老一套: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概括段意→分析讲解全文→归纳中心→写作特点,课堂上少的是欢声笑语,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书声朗朗,多的是被动听讲;少的是议论纷纷的讨论,多的枯燥讲析作笔记;把活的语文科学变成了死的科学,这样老师花费了极多的“讲”“说”时间,结果学生却依然是读则读不通畅,更悟不出“味道”;写则写不出内容,更缺少情趣、创新。这与多年来形成的“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倾听、记笔记、练习和背诵,回答教材中及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问题等有直接关系。它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深层次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
三、阅读要结合生活实际
初中生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课文《最后一课》时,虽然主题深刻,但情节简单,十分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我适当加以点拨,学生学生在作品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教育。
四、让学生深层次读书,培养其质疑能力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提倡质疑释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五、重视课内外衔接,增大阅读容量, 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仍是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以扩大其阅读面, 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率。除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外,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后工业时代、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一些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六、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准确阅读是正确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与浅,多与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使之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如:《变色龙》一文是写动物还是写人?你了解的变色龙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的变色龙又是怎样的形象?文章为何以《变色龙》为题?问题的提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真正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实践性的学”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