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樊红兵
【机构】 新疆伊犁新源县巩乃斯种羊场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创新精神的培养绝非仅仅是纯粹智力活动的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一种正确、科学的创造思维的示范,数学正是以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人云亦云的科学精神来陶冶人。因此我认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一、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对身边发生的事常常会感到惊奇和疑问。好奇心正是创新潜在的动力,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要满怀热情地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这个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佳阶段制造认知冲突,激起探索欲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非弄明白不可的心态,使之跃跃欲试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记得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求同学们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法则。
同学们对答如流,准确无误。我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两道题:
同学们的思维突然卡壳了,沉默片刻后接下来是一阵猜测:“”,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对”。学生之间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刚刚我们计算的分数都是同分母,现在却是异分母,如果我们把分母变成相同的,结果一样吗?学生算出了结果,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里自制的学具圆,先分成四份,然后先涂四分之一,再涂二分之一,结果是多少?结果一对比果真是四分之三。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异分母加法的计算法则。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探究,去动手做一做,自然就解决了问题,摘到了果实。
二、使学生在敢想、敢做、敢挑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验证。
孩子们来到课堂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进来的,他们已有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积累。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创设猜想、探索、验证的机会。如“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商不变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上课伊始我首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也有一个分数值不变的基本性质:除法、分数、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比,会不会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基本性质呢”?学生们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想象,并猜想这个想象是否成立,他的依据是什么呢?他们在小组里进行探究发现了比只不过是分数、除法的另一种写法,它表达的意义不同,用途自然也就不同了。他们举出了绘图时要用到比例尺,终于深而透地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挑战。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挑战老师,挑战书本的事情。当我讲到用直角三角板可以测量值,教师,孩子们提出了“我们在课堂上如果不用直角三角板就没别的办法测量了吗?”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得出了多种测量直角的办法。比如用半圆仪、用书中一页纸的一个角等只要图形中含有直角物体都可测量。这不外乎只一个办法,如果我们身边没有直角三角板,我们也不会素手无策了。这就再次验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理念。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让学生多角度去思维,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每个学生学习都有创造能力,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办法就是挖掘的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只是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出来。
记得在教小学一年级下册的退位减法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15-7时,一年级的学生竟然用了许多不同的思路创造性地完成了此题的计算。有的同学这样想:“5减7不够减,就用十位上的一个十去减七10减7等于3,3再加上个位上的5得8。”有的同学从加法思考,想7+8等于15。思维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即:
7 + 8 = 15
15- 7 = 8
还有一位学生的发言更令老师感到意外和惊喜。“老师,15减7,我想先用5减7,不够减还差2,再用10减2等于8。难道这不是孩子们的创造吗?孩子们的思维呈现高度的活跃,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数学。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孩子营造宽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不要在解题方法中严格划一,要鼓励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去思维,找到快捷又方便的计算方法,那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去问、去想、去做。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那样学生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一、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对身边发生的事常常会感到惊奇和疑问。好奇心正是创新潜在的动力,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要满怀热情地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这个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佳阶段制造认知冲突,激起探索欲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非弄明白不可的心态,使之跃跃欲试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记得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求同学们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法则。
同学们对答如流,准确无误。我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两道题:
同学们的思维突然卡壳了,沉默片刻后接下来是一阵猜测:“”,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对”。学生之间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刚刚我们计算的分数都是同分母,现在却是异分母,如果我们把分母变成相同的,结果一样吗?学生算出了结果,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里自制的学具圆,先分成四份,然后先涂四分之一,再涂二分之一,结果是多少?结果一对比果真是四分之三。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异分母加法的计算法则。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探究,去动手做一做,自然就解决了问题,摘到了果实。
二、使学生在敢想、敢做、敢挑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验证。
孩子们来到课堂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进来的,他们已有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积累。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创设猜想、探索、验证的机会。如“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商不变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上课伊始我首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也有一个分数值不变的基本性质:除法、分数、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比,会不会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基本性质呢”?学生们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想象,并猜想这个想象是否成立,他的依据是什么呢?他们在小组里进行探究发现了比只不过是分数、除法的另一种写法,它表达的意义不同,用途自然也就不同了。他们举出了绘图时要用到比例尺,终于深而透地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挑战。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挑战老师,挑战书本的事情。当我讲到用直角三角板可以测量值,教师,孩子们提出了“我们在课堂上如果不用直角三角板就没别的办法测量了吗?”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得出了多种测量直角的办法。比如用半圆仪、用书中一页纸的一个角等只要图形中含有直角物体都可测量。这不外乎只一个办法,如果我们身边没有直角三角板,我们也不会素手无策了。这就再次验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理念。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让学生多角度去思维,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每个学生学习都有创造能力,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办法就是挖掘的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只是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出来。
记得在教小学一年级下册的退位减法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15-7时,一年级的学生竟然用了许多不同的思路创造性地完成了此题的计算。有的同学这样想:“5减7不够减,就用十位上的一个十去减七10减7等于3,3再加上个位上的5得8。”有的同学从加法思考,想7+8等于15。思维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即:
7 + 8 = 15
15- 7 = 8
还有一位学生的发言更令老师感到意外和惊喜。“老师,15减7,我想先用5减7,不够减还差2,再用10减2等于8。难道这不是孩子们的创造吗?孩子们的思维呈现高度的活跃,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数学。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孩子营造宽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不要在解题方法中严格划一,要鼓励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去思维,找到快捷又方便的计算方法,那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去问、去想、去做。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那样学生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