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育反思,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作者】 周红娟

【机构】 新疆新源县巩乃斯种羊场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名师们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教师成长的如何,不是教了多少年书,而是做了多少反思。我是一个教了20多年书的乡村教师,我也想就自己的教育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养成反思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常常看到大多数教师每天总是那么拼命地工作,结果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的现象;我也常常听到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课难上,学生难教,时间又紧,哪有闲工夫坐下来写教育反思?即使有时想写,但又不知道该怎样下笔,结果很多教育闪光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慢慢淡忘了。许多来自教学实践中的优秀案例来不及进行加工整理就变得模糊起来。等到评职晋级时,要想写一篇像样的教育论文却找不到好的素材,只好胡乱编造,结果可想而知。难道这不是我们教师共同的悲哀和遗憾吗?李镇西的“五个一”工程(上一节好课、找学生做一次谈心交流、思考一个教育和社会问题、读半小时好书、写一篇教育反思日记)告诉我们,教师工作繁忙、压力大更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并使其与以后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李镇西老师的话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做不到每天“五个一”能不能每周、每月“五个一”呢?其实凡事只要你真的想做,坚持做,总会形成习惯,做到极致的。
  二、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教学反思
  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我在教小学低段学生归类识字时,思考:为什么老有学生记不住字形。我们是否分析到位了?“壁”是“墙壁”是“土”做的,“璧”是“玉璧”,“玉”字底就错不了。“应该”和“因该”错在“应该”不问因,只要果。“因”就失去了“地位”。可简单的意义教学并没有完全解决学生在识字学习中的问题。当时记住了,过后就忘又成了新问题。学生怎样形成学字习惯,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当我发现学生识字不同步,学得快忘得快时,我们就要反思怎样提高孩子的兴趣。为什么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是否我们的方法可以更多样?我想到了“一站到底”“中华好诗词”。把这种竞赛式变革引入课堂。我发现情感体验比意义教学更能让学生掌握字词,不仅调动了识字多的孩子的积极性,也让识字少的孩子有了奋勇直追的勇气。上完这节课,静心沉思,为什么效果不同呢?前者是先人造字规律,教师讲述;后者是自我体验,成败权在自我努力。学生是孩子,他们更注重体验型记忆。把这些成败和得失,抑或有所感悟。及时地记下,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的依据,则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定会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丰富反思内容,提高反思能力。
  只有反思,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只有反思,才能拥有新的方法;只有反思,才能开创新的天地。教学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一单元、多个教学点、一星期多个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以对成功的教学、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学感、教学日志、教学周记、案例分析、整堂课的评价与分析等等,都是很好的反思形式,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平时运用多种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或别人的课或报告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的经验及时反思,就一定能提高进行的反思能力。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在教学反思上一定会大有作为。曾今把自己留学生背课文的反思发在《班主任》(《老师,你愿意等吗?》2009.06)上的周老师就告诉我们,那是真的教育故事,是亲身经历的;并对她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已是地区级名师的她还在不断努力。
  当然反思一定要是我们自觉自愿的,思想深处的,强制反思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某些学校领导头脑一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迅速大力推广反思:每节课后要求老师们在教案上作反思;每周上交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反思文章;每月教研组进行反思交流;每学期学校出反思文集……表面上看很热闹,而老师们私下里却议论,其实哪里能说自己节节课有反思呢,即使有,也不能说这些反思都有价值吧。交上去的那些所谓反思文章,有很多都是从网络、杂志上摘抄的,只是改头换面而已。为反思而反思,反思成了任务,反思成了负担,反思也就成了悲哀!
  反思有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效反思,不拘泥于形式,不走过场,入脑入心,让我们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自发反思,指导实践,反馈教学,服务教学。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深深懂得: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