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郭 玲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烈面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一问充分表明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激发学生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与思考的课题。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对此进行了些探索与实践。
        一、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敢于争辨、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例如,教三语《三袋麦子》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猴、小牛、小猪得到麦子后的语言行动和结果进行表演,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明白,对待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的办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安排学生组建4人小组,演习“假如我是小××”,把自己假想成文中的角色,萌发了创新意识,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培养。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要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尤其要注重学习激情的调动。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语《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内涵,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一天,管家求见,要替主人送一套精装书给公仪休,他说公仪休喜欢读书和藏书。公仪休婉言谢绝。”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教者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把公仪休的品质刻画得更形象,把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为此,我采用下列方法进行了实验。
          (1)字词训练,巧妙寻点。这里所说的点,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点,让学生从点中得到启示。例如,教学古诗《清贫乐》,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述的这家人家生活得怎样?是从哪些字中体会到的?学生很快找到“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醉”字,表示“酒不醉人,人自醉”,说明这对翁媪陶醉在这美好幸福的生活中。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画龙点睛之字让学生读词、说词。找准了这一切入点,学生就能在读中悟,主动去体会一家人的幸福,去体会词中“翁媪”的感受。学生体会深了,读起来自然就感情充沛。这样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这首词的词义、意境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找准了这一切入点,学生说起来就不会漫无边际,想象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对词的理解就能紧扣主题,不会走入误区。例如词中的 “最喜小儿无赖”,学生自然就会用“可爱、顽皮”等词去解释。这样的点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文章分析,穿针引线。这里的“线”就是能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提纲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在穿线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线索:小时候的司马迁——青少年时的司马迁——受刑后的司马迁。循着这条线,学生可以走进人物内心深处;《郑和远航》一课的线索: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循着这条线,学生可以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3)感情表达,善于求异。所谓“求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爱如茉莉》一文,临近课堂尾声,教者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爱”后,设置话题:在你们眼里爱是什么?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答案:爱如春雨滋润万物;爱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爱如一本书,丰富多彩;爱如森林充满生机……在求异思维中,学生对爱有了更深的认识。
        (4)主动探知,大胆质疑。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教师要放手启迪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其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船长》课文,有的同学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离开船呢?在肯定了他的不同想法的同时,教师顺势组织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大家都认为他并不是傻,而是舍不得“诺曼底”。因为诺曼底是哈尔威一生的依靠,就像他的亲人一样。哈尔威船长和诺曼底号一起航行了7年,整整7年时间,哈尔威已经与诺曼底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不会离它而去。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终于明白:哈尔威船长是真正的勇士,他那种高尚的品质,那种钢铁般的意志,不断激励着我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中不断努力前进。对疑问的讨论,使大家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
        (5)发挥想象,鼓励多思。爱因斯坦提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启发想象: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怎样保护森林?学生结合课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好措施:多植树,绿化祖国,美化校园;留心一下准备扔掉的废纸,不要随手扔进垃圾桶里,把它集中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站,让它能再生利用;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退耕还林……这些想象建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情合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6)读后延伸,引导拓展。这里讲的拓展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以启发、引导、激励和鞭策。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