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有效的课堂训练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杨 静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堂训练是推动语文课堂发展的重要动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语文能力的提高,离开了扎实的训练是不会有效果的。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训练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们养成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有效的课堂训练不是机械的课堂作业,也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那么语文课上的课堂训练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呢?
  一、课堂训练要有目标
  学科教学不搞清该学科的性质,教学将会出现偏差。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语言加书面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字,能说会写。如果科学的说是三种显性能力,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有一项隐性能力,那就是贯穿其中的思维能力,我们学习语文课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能说会写的能力,或者说就是上述的四种能力。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要弄清语言的性质,叶圣陶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可以看出,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是叶圣陶先生一贯思想。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语文学科也必然是有工具性,在坚持其工具性的前提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训练要体现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课堂训练必须抓住语言因素,注重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提高语言能力。一篇课文、一单元课文、一册课文承载的训练任务、训练素材和训练方法在新教材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提示和标记,需要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规律去分析、提炼、归纳并形成系统,然后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能力逐一加以落实。
  二、课堂训练要循序渐进
  洪镇涛主张语文学习的八个字为: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感受指的是大量接触语言材料,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领悟指的是在感受语言的前提下,结合语境自己领悟语言运用的奥妙,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积累指的是要大量记背一些精粹语言作品。只有在感受的基础上才有领悟,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课堂训练要遵循语言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多感受、积累,重领悟和运用。如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速度,这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训练。只有认真了感受才可靠,才有真正的领悟;只有速度提高了,才能让积累加量,运用才能自如。因此阅读课堂训练中要事先给学生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才能认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有交流,交流的过程是阅读能力的检验过程,也是口语表达的训练过程。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写作能力也得到提升。写作训练可以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把口语的变成书面的。写作训练不一定每写必成文章,可以从一句话、一段文字开始。各项能力都要靠积累,积累训练中最好不要要求学生孤立的去背诵词语,要在语境中去记背,把词还原于句,把句还原于文段,重点的句段当堂成诵。不拘泥于教学的容量,放眼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根本,使语文课堂每课必练,每练都有得。这种循序渐进的课堂训练要严格执行,严格训练不是指教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求学生练习的,不要练一下就算,是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
  三、课堂训练要讲究方法
  就每一篇课文而言,课堂训练要在有限的时间四十分钟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好听说读写结合的地方,课堂训练可运用模仿迁移、体裁改写、模拟情境、语言重组、空白想象等训练方法。具体可让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去模仿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用词遣句,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到第二段百草园写景的段时,让学生用“不必说……更不必说……,单是……”的句型,按一定的写作顺序仿写一段自己熟悉的环境;让学生根据作者描写的诗歌、散文意境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或仿写,从而学语言、学表达,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节诗的前两个意象诗人展开说明了,对于后面没有展开写的不妨让学生模仿补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说写上,切实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了《我爱这土地》让学生假设诗人活到今天,面对如今的祖国大地,按诗人的创作形式来改写诗歌内容。可以让学生重组课文中的语言,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把《我的叔叔于勒》高潮部分改成菲利普或者菲利普夫人为第一人称表达的形式。还可以把课文的省略处、概括处、暗含处以及言尽而意不尽处作为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诱发点”。如《孔乙己》用手走出了咸亨酒店后发生了什么呢?《我的叔叔于勒》中”我”默念的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菲利普一家人离开了哲尔塞岛又会发生什么?这些都可以成为课堂训练的内容。
  叶圣陶在谈及训练时,曾深刻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讲究方法,当然需要教师指点和传授,还要有学生积极的练习与配合,只有学生的“练”而缺少教师必要的“训”,或是只有教师“训”而缺少学生的“练”都不能称之为训练。
  四、训练的形式要有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课堂训练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练习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中国石拱桥》教学中将石拱桥的制作或者绘画引入到课堂上来,再让学生介绍制作的过程或者绘制的原理,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写作口头练习,也更利于理解石拱桥的特征。再如上《伤仲永》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热爱生命》的教学训练中,可举行作者的售书签名答记者问的活动,挖掘课文深层内涵,锻炼学生语言能力。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都可以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练习。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开展成语接龙、音乐、诗词欣赏、演讲竞赛、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各异、风格活泼的(下转第42页)(上接第77页)听说读写训练,通过有趣的活动形式既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另外课堂训练的时间可灵活安排。如上《爱莲说》开始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边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边让学生聆听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语段,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莲的总体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课文分析过程中遇到优美句段,可适当进行语言的积累训练和仿写表达,如《范进中举》一文分析到范进喜极而疯的那段描写时,不妨让学生先感受这种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试着发挥想象仿写。
  总之,目的明确、循序渐进、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能让语文课堂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自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