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注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培养
【作者】 甘福军
【机构】 贵州省贵定县抱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朗读;课堂;审美;思维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得到美的熏陶。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次感染学生。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品味朗读,激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停顿和节奏,有着不同的句式和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通过朗读,就可以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美感享受和满足。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真切鲜活地感受形象,更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愫,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形象和感情融为一体,更好地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动态美,提高对美的感悟和理解。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还能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上述文字可看出,阅读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首先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学生的朗读面广,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朗读”立足于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着眼于在“读”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强调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 “朗读”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用性,因此具有教学应用价值。
关键词:朗读;课堂;审美;思维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得到美的熏陶。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次感染学生。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品味朗读,激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停顿和节奏,有着不同的句式和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通过朗读,就可以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美感享受和满足。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真切鲜活地感受形象,更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愫,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形象和感情融为一体,更好地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动态美,提高对美的感悟和理解。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还能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上述文字可看出,阅读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首先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学生的朗读面广,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朗读”立足于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着眼于在“读”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强调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 “朗读”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用性,因此具有教学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