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课堂上传递数学文化的策略
【作者】 王泽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上西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它是发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规范、数学价值观念、数学思想观念和数学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它对数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不可估量的效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数学;课堂文化;策略
数学课堂传递数学文化,不仅是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内在需求。一堂有文化味的数学课,能提高课堂的品味,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享受、动力,是智慧的启迪,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数学教学也因此有了张力,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一、借助数学史料,营造数学课堂文化
在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现行的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辅助性的材料。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借助数学材料向学生讲述数学历史背景、历史名人、历史故事,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了解数学家的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把数学置于广阔的数学文化背景之下,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文化的气息。
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与同伴合作动手操作实验。终于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同一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数学信息早在二千多年已前,我们的祖先祖冲之发现了,它叫圆周率。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可见,营造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创新潜能萌芽的前提。
二、整合学科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中提出:“各类课程的实施要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新课程走向了综合,学科间要加强整合,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为学生数学学习创设广阔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从学科联系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作为文化所散发的魅力。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七的乘法口诀》可以算作是这方面的经典。
师:7是一个奇妙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这里有一首唐诗。课件出示:(配乐朗诵)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
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所以又叫七言诗。
师:我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
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
生:(积极的)我知道,5×7=35(块)。
……
这是一节极其具有文化特色的数学课:数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这一节有着特别的文化味,而且整合得是这样的巧妙自然。以传统的文化——七言古诗作为数学的背景,以寓言故事作为载体,在口诀的运用中,让学生品味数学与文化交相辉映的魅力,这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是有效整合了其他学科的资源,使“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
三、设计数学活动,营造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说过:“从教学生学会数学转向让学生做数学。”这里的“教”是指简单的传授和以讲为主的自主的灌输,而“做”是指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选择和亲身实践的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如在“4的乘法口诀”新知的探索和讨论中:
师:现在,我们用圆片代替青蛙的腿,那么1只青蛙有几条腿,怎样用圆片表示?
生:1只青蛙有4条腿,用4个圆片来表示。
师:2只、3只、4只青蛙的腿又怎样表示呢?
生:动手操作……
师:你能看图写乘法算式吗?请你任选1道写一写,快的小朋友可以多写几道。(学生板书,其余独立写乘法算式。)
生:4×1=4 1×4=4 2×4=8 4×2=8 ……?
师:说说这几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4×1=4 1×4=4表示1个4是多少?……
师:根据乘法算式,能不能编乘法口诀?
生:同桌说一说。
师:你会编哪一句口诀了?
生:根据2×4=8 4×2=8我会编“二四得八”。……
当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摆一只、三只、二只、四只青蛙的腿的只数;看着自己所摆的图片,根据已学的“2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与口诀,进而归纳整理“4的乘法口诀”,整个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见,启发、引导学生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亲身实践,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富于文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不仅应有师生、生生之间外显行为的互动,更应有内在的心灵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传递数学文化,文化便油然而生,自然弥漫于课堂之内。
关键词:数学;课堂文化;策略
数学课堂传递数学文化,不仅是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内在需求。一堂有文化味的数学课,能提高课堂的品味,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享受、动力,是智慧的启迪,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数学教学也因此有了张力,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一、借助数学史料,营造数学课堂文化
在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现行的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辅助性的材料。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借助数学材料向学生讲述数学历史背景、历史名人、历史故事,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了解数学家的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把数学置于广阔的数学文化背景之下,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文化的气息。
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与同伴合作动手操作实验。终于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同一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数学信息早在二千多年已前,我们的祖先祖冲之发现了,它叫圆周率。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可见,营造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创新潜能萌芽的前提。
二、整合学科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中提出:“各类课程的实施要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新课程走向了综合,学科间要加强整合,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为学生数学学习创设广阔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从学科联系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作为文化所散发的魅力。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七的乘法口诀》可以算作是这方面的经典。
师:7是一个奇妙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这里有一首唐诗。课件出示:(配乐朗诵)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
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所以又叫七言诗。
师:我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
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
生:(积极的)我知道,5×7=35(块)。
……
这是一节极其具有文化特色的数学课:数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这一节有着特别的文化味,而且整合得是这样的巧妙自然。以传统的文化——七言古诗作为数学的背景,以寓言故事作为载体,在口诀的运用中,让学生品味数学与文化交相辉映的魅力,这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是有效整合了其他学科的资源,使“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
三、设计数学活动,营造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说过:“从教学生学会数学转向让学生做数学。”这里的“教”是指简单的传授和以讲为主的自主的灌输,而“做”是指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选择和亲身实践的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如在“4的乘法口诀”新知的探索和讨论中:
师:现在,我们用圆片代替青蛙的腿,那么1只青蛙有几条腿,怎样用圆片表示?
生:1只青蛙有4条腿,用4个圆片来表示。
师:2只、3只、4只青蛙的腿又怎样表示呢?
生:动手操作……
师:你能看图写乘法算式吗?请你任选1道写一写,快的小朋友可以多写几道。(学生板书,其余独立写乘法算式。)
生:4×1=4 1×4=4 2×4=8 4×2=8 ……?
师:说说这几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4×1=4 1×4=4表示1个4是多少?……
师:根据乘法算式,能不能编乘法口诀?
生:同桌说一说。
师:你会编哪一句口诀了?
生:根据2×4=8 4×2=8我会编“二四得八”。……
当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摆一只、三只、二只、四只青蛙的腿的只数;看着自己所摆的图片,根据已学的“2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与口诀,进而归纳整理“4的乘法口诀”,整个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见,启发、引导学生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亲身实践,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富于文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不仅应有师生、生生之间外显行为的互动,更应有内在的心灵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传递数学文化,文化便油然而生,自然弥漫于课堂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