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新探
【作者】 姚文益
【机构】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苏州路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再次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我不禁回想起过去教学此课的遭遇: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糊涂。通过我校六年级数学半日研修活动中的课堂观察,我发现学生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能透彻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二是不清楚“正比例”名称的由来;三是对纯文字叙述题的判断感到困难。
带着上面的困惑,我再次研读教材,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必要的增添、整合和改编,再次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把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给各位同仁,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反衬正
[片断一]用反例突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内涵
呈现:
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2、
师:表1中有几种量?是哪几种量?
生1:有两种量,分别是时间和路程。
师:表2呢?
(学生如上作答)
师:表1中时间变化着,路程怎样?
生2:路程跟着变化。
师: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2中的圆周长和圆周率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生3:它们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圆周长变化,圆周率固定不变,没有随着变化。
教材中呈现的都是正比例意义的正例,缺少反例的比照,致使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理解不透彻。鉴于此,我们增添了“两种不相关联的量”的情境。在正反对比中凸显了“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内涵,即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片断二]用反比例的“反”来理解正比例的“正”
再现:
3、用60元购买笔记本,购买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师:表3中的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生4:(略)
师:从左向右看,单价如何变化?数量呢?
生5:单价变大,数量反而变少。
师:从右向左看,又怎样变化?
生6:(略)
师:在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生7:(稍顿)总价不变。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7:通过计算就能看出,1×60=60,2×30=60,3×20=60……它们的乘积就是总价,结果一样。
师:像这样,我们说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反比例为什么姓“反”呢?
生8:单价变大,数量就变小;单价变小,数量就变大。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
生9: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不变,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必然缩小。
师:表1中的时间和路程又是怎样具体变化的?其中有没有规律?
(生答略)
师:像这样,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不变,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方向相同,我们称它们成什么比例呢?
生:(齐)正比例
教材中由具体情境概括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采用举例介绍方法进行教学,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使是规定的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才会走向深刻。案例中,我们通过对反比例姓“反”的追问,并把正比例与之对比,学生自然给出“成正比例的量”的名称。
二、化难为易
[片断三]把纯文字叙述题转化成表格数据题
呈现:
先填表,再回答问题。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正方形面积与边长呢?
(学生比较轻松地解答和交流了此题)
又现:
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圆的面积与半径呢?
(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意见不一,不能说服对方)
师:大家对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很快做出了正确判断,为什么对圆的周长与半经、面积与半经成不成正比例感到棘手呢?
生10:(稍作思索)正方形那道题有数据好算,而圆这道题没有数据不好算。
师:有数据好算就容易判断,没有数据判断就会困难。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
生11:(急切地)我们可以创造数据。
师:怎么创造?试试看。
学生尝试后,教者收集遮盖部分展示下表:
学生先完成填空,并正确作出了判断,说理也充分。
师:把困难转化成容易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正比例判断涉及数量关系的建立和变形问题。由于新教材一度淡化数量关系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等简单数量关系尚且熟悉,但对多数数量关系显得陌生。因此对于纯文字叙述题,多数学生判断起来感到茫然,就不足为怪了。教学中,我顺应学情,避难就易,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策略,化无形为有形。有了数据的支撑,学生判断成不成正比例自然轻松了许多。
带着上面的困惑,我再次研读教材,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必要的增添、整合和改编,再次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把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给各位同仁,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反衬正
[片断一]用反例突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内涵
呈现:
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2、
师:表1中有几种量?是哪几种量?
生1:有两种量,分别是时间和路程。
师:表2呢?
(学生如上作答)
师:表1中时间变化着,路程怎样?
生2:路程跟着变化。
师: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2中的圆周长和圆周率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生3:它们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圆周长变化,圆周率固定不变,没有随着变化。
教材中呈现的都是正比例意义的正例,缺少反例的比照,致使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理解不透彻。鉴于此,我们增添了“两种不相关联的量”的情境。在正反对比中凸显了“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内涵,即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片断二]用反比例的“反”来理解正比例的“正”
再现:
3、用60元购买笔记本,购买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师:表3中的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生4:(略)
师:从左向右看,单价如何变化?数量呢?
生5:单价变大,数量反而变少。
师:从右向左看,又怎样变化?
生6:(略)
师:在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生7:(稍顿)总价不变。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7:通过计算就能看出,1×60=60,2×30=60,3×20=60……它们的乘积就是总价,结果一样。
师:像这样,我们说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反比例为什么姓“反”呢?
生8:单价变大,数量就变小;单价变小,数量就变大。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
生9: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不变,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必然缩小。
师:表1中的时间和路程又是怎样具体变化的?其中有没有规律?
(生答略)
师:像这样,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不变,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方向相同,我们称它们成什么比例呢?
生:(齐)正比例
教材中由具体情境概括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采用举例介绍方法进行教学,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使是规定的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才会走向深刻。案例中,我们通过对反比例姓“反”的追问,并把正比例与之对比,学生自然给出“成正比例的量”的名称。
二、化难为易
[片断三]把纯文字叙述题转化成表格数据题
呈现:
先填表,再回答问题。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正方形面积与边长呢?
(学生比较轻松地解答和交流了此题)
又现:
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圆的面积与半径呢?
(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意见不一,不能说服对方)
师:大家对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很快做出了正确判断,为什么对圆的周长与半经、面积与半经成不成正比例感到棘手呢?
生10:(稍作思索)正方形那道题有数据好算,而圆这道题没有数据不好算。
师:有数据好算就容易判断,没有数据判断就会困难。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
生11:(急切地)我们可以创造数据。
师:怎么创造?试试看。
学生尝试后,教者收集遮盖部分展示下表:
学生先完成填空,并正确作出了判断,说理也充分。
师:把困难转化成容易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正比例判断涉及数量关系的建立和变形问题。由于新教材一度淡化数量关系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等简单数量关系尚且熟悉,但对多数数量关系显得陌生。因此对于纯文字叙述题,多数学生判断起来感到茫然,就不足为怪了。教学中,我顺应学情,避难就易,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策略,化无形为有形。有了数据的支撑,学生判断成不成正比例自然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