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化教学——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作者】 谢伯平
【机构】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对其在教育中所发挥的功效,投以极大的关注,以为课堂只要运用了计算机,学生的信息素质,就能得到培养,离开了计算机,就没有信息化可言,其实非常片面。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于某种媒体,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搜集信息 拓宽渠道 学科交融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已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对其在教育中所发挥的功效投以极大的关注。有人甚至将教育信息化与计算机等同起来,以为课堂只要运用了计算机,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就能迈进,学生的信息素质就能得到培养;离开了计算机,就没有信息化可言。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讲算机虽然能够高质量、高智能、高效率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快地运用信息,但老师若缺乏一份强烈的信息意识,学生若既没有充分的机会,也不懂得如何去独立获取、分析信息,计算机进入课堂同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不能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生的信息素质是否就不能得到培养了呢?其实未必。我在西吉二小上了一堂公开课《月光曲》,计算机运用并没有贯彻始终,但学生的信息意识依然得到了增强,信息能力受到了训练。在此我想结合这堂课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课文学习要与信息搜集相结合,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1、课前信息储备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喜欢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说是为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新鲜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容易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独立的见解。在教《月光曲》的一个星期前我就向学生公布了教学内容,并引导他们去图书馆,甚至上网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搜集信息,将获得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制成一张张学习卡片。课堂教学还未开始,贝多芬这位音乐家的伟大形象早己印在学生脑中。而当课堂教学开始后,一些难点、疑点自然迎刃而解,学生还旁征博引,发表了许多令老师也惊讶的见解,整个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究之中。
2、课后信息扩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课内,学生没有疑问了才算是成功,实际上这正是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月光曲》一课学完后,我让学生提出课内没解决,课前没搜集到,自己还想了解的问题,如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曲子是个传说,那《月光曲》到底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文章的作者怎么想到编这么个感人的故事?......我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带出课外,多方面、多渠道去了解,充分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这样一堂不囿于教材的语文课,信息的容量就超越了课文的几百字,综合了音乐、人生观等内容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极深远的,更重要的是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信息意识将大大增强,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得到培养。
二、课内要拓宽渠道,加强信息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一个无法否认的症状是课堂信息交流单一。我们老师总喜欢围绕教材与学生展开一问一答,外表看似热闹,其实信息量的传输吞吐并不活跃。如果说教师“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输,那么师生间“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在这双向传输中真正受益的只有那几个尖子生,众多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交流的机会。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就学不会与他人交流思想,学不会与他人共享信息。在《月光曲》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拓宽渠道,安排机会,设计形式,努力在课内形成公众参与的,信息多向、立体传输的学习网。在这个网内,有师生间的谈话,同桌间的商议,小组内的讨论,大组的合作,也有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在听完《月光曲》曲子后,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对曲子的感受;在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让四人小组讨论商量该如何根据曲子的旋律、想像的画面把皮鞋匠联想的内容朗读好;在学习2-7自然段,理解《月光曲》创作灵感的来源时,根据学生的意思,全班分成三大组合作学习。每一大组首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喜欢学习的段落,共同读懂课文,然后一起完成联想题:
“贝多芬听(看)到 ___,心想 ___。于是他 ___ 。”
这道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在大组内畅所欲言,协作切磋,思维火花相互碰撞,思路更开阔,答案也就丰富多彩。在讨论交流中,课文的含意弄懂了,学生的信息传递、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信息评判的能力。
三、语文学习要与其它学科交融,培养接受综合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罗万象,音体美劳、数理化电、工农兵学商、东西南北中,汇聚一堂。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将语文学习孤立起来。课堂内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也要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甚至还要进行必要的艺术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全面理解运用各种媒体所传递的信息。
《月光曲》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它除了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外,还以优美生动的文字描写了音乐旋律所蕴含的意境。音乐的故事,离不开音乐,如果抛开音乐的因素单纯去挖掘人物思想,反而架空了主人公真实的存在。在教这一课时,我将音乐与文字紧紧地交融起来,引导学生去品味、思考,实现对文章内容、结构以及它所创设的音乐氛围和含蓄意境的理解、体味。课一开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片段,引导他们从音调、节奏速度、旋律变化、气势等方面去欣赏曲子,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恰当联想。当美妙的音乐在课堂中回荡时,学生个个沉浸其中,他们听出了曲子轻柔舒缓、沉重刚毅、高昂激荡的旋律变化,他们像在云里飘,像在草原上驰骋,又像面对着宽阔的大海......虽然联想有些不着边际,但毕竟来自他们对音乐的感悟,我们的孩子 并不是那种坐在音乐会上听而不闻的“艺术残疾”者。欣赏了音乐后,我又让学生去描写《月光曲》曲子内容的段落,学生很快找到并发现皮鞋匠联想的海而正是随着曲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的。于是,我又将乐曲的旋律、优美的画面、人的想像和文字的描述紧紧地搡合在一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九自然段。在这里学生明白了艺术是相通的,美妙的音乐可以用优美的画面来展现,也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从而经历了一次美的欣赏和美的教育。
由此可见,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于某种媒体,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教师的思想意识。相信,有心插柳,柳终将会成荫。
关键词:搜集信息 拓宽渠道 学科交融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已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对其在教育中所发挥的功效投以极大的关注。有人甚至将教育信息化与计算机等同起来,以为课堂只要运用了计算机,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就能迈进,学生的信息素质就能得到培养;离开了计算机,就没有信息化可言。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讲算机虽然能够高质量、高智能、高效率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快地运用信息,但老师若缺乏一份强烈的信息意识,学生若既没有充分的机会,也不懂得如何去独立获取、分析信息,计算机进入课堂同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不能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生的信息素质是否就不能得到培养了呢?其实未必。我在西吉二小上了一堂公开课《月光曲》,计算机运用并没有贯彻始终,但学生的信息意识依然得到了增强,信息能力受到了训练。在此我想结合这堂课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课文学习要与信息搜集相结合,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1、课前信息储备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喜欢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说是为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新鲜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容易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独立的见解。在教《月光曲》的一个星期前我就向学生公布了教学内容,并引导他们去图书馆,甚至上网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搜集信息,将获得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制成一张张学习卡片。课堂教学还未开始,贝多芬这位音乐家的伟大形象早己印在学生脑中。而当课堂教学开始后,一些难点、疑点自然迎刃而解,学生还旁征博引,发表了许多令老师也惊讶的见解,整个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究之中。
2、课后信息扩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课内,学生没有疑问了才算是成功,实际上这正是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月光曲》一课学完后,我让学生提出课内没解决,课前没搜集到,自己还想了解的问题,如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曲子是个传说,那《月光曲》到底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文章的作者怎么想到编这么个感人的故事?......我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带出课外,多方面、多渠道去了解,充分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这样一堂不囿于教材的语文课,信息的容量就超越了课文的几百字,综合了音乐、人生观等内容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极深远的,更重要的是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信息意识将大大增强,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得到培养。
二、课内要拓宽渠道,加强信息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一个无法否认的症状是课堂信息交流单一。我们老师总喜欢围绕教材与学生展开一问一答,外表看似热闹,其实信息量的传输吞吐并不活跃。如果说教师“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输,那么师生间“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在这双向传输中真正受益的只有那几个尖子生,众多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交流的机会。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就学不会与他人交流思想,学不会与他人共享信息。在《月光曲》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拓宽渠道,安排机会,设计形式,努力在课内形成公众参与的,信息多向、立体传输的学习网。在这个网内,有师生间的谈话,同桌间的商议,小组内的讨论,大组的合作,也有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在听完《月光曲》曲子后,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对曲子的感受;在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让四人小组讨论商量该如何根据曲子的旋律、想像的画面把皮鞋匠联想的内容朗读好;在学习2-7自然段,理解《月光曲》创作灵感的来源时,根据学生的意思,全班分成三大组合作学习。每一大组首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喜欢学习的段落,共同读懂课文,然后一起完成联想题:
“贝多芬听(看)到 ___,心想 ___。于是他 ___ 。”
这道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在大组内畅所欲言,协作切磋,思维火花相互碰撞,思路更开阔,答案也就丰富多彩。在讨论交流中,课文的含意弄懂了,学生的信息传递、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信息评判的能力。
三、语文学习要与其它学科交融,培养接受综合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罗万象,音体美劳、数理化电、工农兵学商、东西南北中,汇聚一堂。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将语文学习孤立起来。课堂内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也要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甚至还要进行必要的艺术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全面理解运用各种媒体所传递的信息。
《月光曲》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它除了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外,还以优美生动的文字描写了音乐旋律所蕴含的意境。音乐的故事,离不开音乐,如果抛开音乐的因素单纯去挖掘人物思想,反而架空了主人公真实的存在。在教这一课时,我将音乐与文字紧紧地交融起来,引导学生去品味、思考,实现对文章内容、结构以及它所创设的音乐氛围和含蓄意境的理解、体味。课一开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片段,引导他们从音调、节奏速度、旋律变化、气势等方面去欣赏曲子,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恰当联想。当美妙的音乐在课堂中回荡时,学生个个沉浸其中,他们听出了曲子轻柔舒缓、沉重刚毅、高昂激荡的旋律变化,他们像在云里飘,像在草原上驰骋,又像面对着宽阔的大海......虽然联想有些不着边际,但毕竟来自他们对音乐的感悟,我们的孩子 并不是那种坐在音乐会上听而不闻的“艺术残疾”者。欣赏了音乐后,我又让学生去描写《月光曲》曲子内容的段落,学生很快找到并发现皮鞋匠联想的海而正是随着曲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的。于是,我又将乐曲的旋律、优美的画面、人的想像和文字的描述紧紧地搡合在一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九自然段。在这里学生明白了艺术是相通的,美妙的音乐可以用优美的画面来展现,也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从而经历了一次美的欣赏和美的教育。
由此可见,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于某种媒体,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教师的思想意识。相信,有心插柳,柳终将会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