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技工院校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 魏国权 李贞惠
【机构】 重庆平湖技师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技工院校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是今后从业具有的、与职业工种、职业发展直接相关、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它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深远。文章在对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实践过程中,从技工院校学生的学生非专业能力现状、用人单位的需求、学院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各种活动,为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总结出了丰富、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经验。
关键词:技工院校;非专业能力;实践成效
非专业能力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第一需求。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是今后职业迁移和职业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特别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旧行业不断退出、新行业不断涌现的当今社会,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结合我院实际,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平台,为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全面、有效的实现途径。
一、“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学生非专业能力的现状
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思想松懈、纪律涣散、自我管理意识淡薄、遇事易冲动,常与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较为肤浅、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信心,在校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对什么都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责任感。学生们的这些问题和不良表现,不是一天两天所形成的,而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长期受家庭、环境、学校的影响而形成的,当然这与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强化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是用人单位的需要
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技工院校应强化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亲和力,性格谦和、乐意与人交往;
2.善于沟通和交流,勤于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
3.爱岗敬业、积极肯干、事业心强;
4.适应能力强,能吃苦耐劳;
5.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
6.勇于挑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7.学习能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8.敢于担当,有责任心、敬畏心和廉耻心。
二、“非专业能力”的定义、特点、分类
(一)“非专业能力”的定义:“非专业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遇见的各种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是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统称。
(二)“非专业能力”的特点:“非专业能力”具有跨职业、非技术、可迁移的特点。“跨职业”是指在任何一个行业职场中都需要的通用能力;“非技术”是指不同于各种专业技能或技术的一种隐性能力;“可迁移”是指在不同行业职场中有适用性、持续性,并能达到其在任何情况下所需要的能力。
(三)“非专业能力”的分类:“非专业能力”分为两大类三种能力,即职业素养能力(也称情感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又由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构成。
1.职业素养能力:是指从人文情怀出发,在构建人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价值取向及行为准则,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认清目标并发展自己聪明才智的能力和意愿。
2.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和工作,并在其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将习得的知识技能在各种学习和工作场合迁移和应用的能力;职业社会能力主要指把握和理解社会关系,并合理、负责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意愿,包括承担社会责任和团结他人。
三、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实践
(一)科学论证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我们以遵循教育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为论证原则,通过调查分析,寻找实践的着眼点。
调查一:企业与学生对“非专业能力”了解情况调查(10家企业,150名学生抽样)
通过“调查一”表中看出,目前不管是行业企业还是学生,多数对“非专业能力”不甚了解,但他们普遍都认识到光靠专业能力就业是永远不够的,专业能力以外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越来越重要,需要学生加强锻炼培养,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很有必要开设非专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势在必行。
调查二:用人单位最需要“非专业能力”的排序调查(10家企业的随机调查)
从“调查二”表中看出,用人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对人、事、物的积极心态。同时还要求企业员工具备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表中还反映出,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重视和任用具有自信、充满责任感、吃苦耐劳的从业者。
调查三:学生最缺失的职业核心能力调查统计(不同专业150名学生抽样)
“调查三”表中反映出,学生最缺失的职业核心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自我学习”、“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能力,其次是“解决问题”能力。这无疑提醒我们技工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要强化表中前三位能力的培养。
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的论证:一是结合我院承担的市级课题《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研究》(2012年10月结题)成果基础上总结提升;二是参考国外的理念;三是深入学习领会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参考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院实际,论证出我们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方法能力(主要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2)社会能力(主要是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3)素养能力(主要是心理抗压能力、行为规范、法律意识等)。
(二)更新“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
1.深入调研。为切实转变教师对“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学院先后进行了5次行业企业的调研活动,并撰写实施报告,课程实施前,组织学院教师开展了15次课程改革实施研讨活动,并广泛征集意见或建议。制定了《重庆平湖技师学院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中心关于〈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意见》。
2.加强学习。学院非常重视教师团队的师资培训。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派出50余人次,先后到五一技师学院、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深圳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进行观摩、学习培训,有13人次参加了重庆人社局组织,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举办的第79期和第80期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
3.提出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加强“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作出自身的能力培养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不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二是要求树立两个新“观念”,即新的“能力观”、新的“教材观”(或“学材观”);三是要求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以培养自身人文品质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学期为单位);四是要求教师要有五“共”意识,即共识、共学、共享、共通、共融。
(三)组建“非专业能力”培养的组织机构和教师教学团队
学院立足长远发展,努力加强课程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成立“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中心”(简称“职核中心”),组建三个“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师教学团队和一个综合研发团队,欲打造一支学习型、素质型、能力型、创新型的“四型”教师队伍;制定三学、三师、四新的“334”工作目标。“三学”:“内学、共学、参学”的学习三结合;“三师”:“老、中、青”的教师三结对;“四新”:“新思想、新教法、新学法、新机制”的四创新。
(四)组建“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学习团队
为便于课堂教学活动,全院组建406个学生学习活动小组(也称学习团队)其中13级195个,14级211个,学院为每个学生编制了专门的《学生学习笔记本》、《学习活动记录本》,每期结束时,由任课教师进行检查、验收和评比。
(五)改革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对招收的对口高考学生,主要为高职院校培养输送各种专业人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实现学生的大学梦,其教学活动按国家规定课程和教学大纲授课;二是对招收的一般普通中职生,主要在教授原基础文化课的同时,学院对课程进行了选择和取舍,因为学生如果以职业的身份进入社会,他们所需要的能力是全方位的,但学生在校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能力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学院根据目前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势在必行,并对“非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作了积极认真的探讨,确立了“非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框架。
重庆平湖技师学院“非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六)强化“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1.制定部门工作制度。学院制定了《职核中心工作职责》、《课改小组工作职责》、《教师业绩档案》等。
2.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遵循《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核心理念和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重庆平湖技师学院〈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实施计划》。
3.更新教育体系,创新教学管理。一是构建三种教育体系:⑴“人文”教育(学习践行《弟子规》);⑵“6S”教育(①整理,②整顿,③清扫,④清洁,⑤素养,⑥安全);⑶“养成”教育(①养成形成文明习惯,②养成历练意志品格,③养成提升职业素养)。二是创新3个教学管理:创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实施、创新教学评价。
4.强化学材建设。由职核中心、科研处、教务处三方共同组成学材资源管理团队,主要负责教学资源的提供:教材、学材、课件等。由职核中心的研发团队牵头负责开展科研、教研活动,负责校本教材材料的收集、整理、编写等工作。
5.加强教学研讨。为把课程实施落实到实处,实行教研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坚持每单周星期二下午开展50分钟的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得失,不断反思总结,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研方式采取分块研讨、合作共享(从个案到共案,促成资源共享)。
6.创新教学方法。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活动载体,学生中心,教师主导的形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互帮互学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7.深入开展师生调查反馈工作。每期对学生进行1-2次的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调查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认同学院开设的非专业能力课程。每期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教师集中培训学习,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七)创新“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师生考评机制
针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学院制定学生“1234”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一种品性:“孝礼诚敬”;两种精神:“敬业奉献、耐挫承担”;三个意识:“关爱感恩、团队合作、安全责任”;四大能力:“学习沟通、组织管理、应用创新、解决问题”。学院根据课改新情况,改变以前对师生的考评办法,创新考评机制,为此,制定《重庆平湖技师学院职核中心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量化考核》(试行)、《重庆平湖技师学院班级学生学业考评表》,采用 “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考评办法。
四、“非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成效
经过历时两年“非专业能力”的课改实践,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其主要成效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更新,业务能力增强,教研风气较以往浓厚,学术水平有所提高,教学团队优化,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在25名担任“非专业能力”课程的教师中,有10名教师在院内上了优质示范课,有15名教师的教学课件被评为优质课件,受到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有3篇相关论文获市级等级奖,有一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
(二)学生方面:学生学习态度较以往端正,学习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学习兴趣浓厚,做人做事方向目标更明确,在做人方面,加强了学生的人性教育、规矩教育和道德教育;做事方面,在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得到广泛训练,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念,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主动积极,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提升。以《人文德育》课程为平台,学院成立了“致知”国学社志愿者服务团队,在13级学生中开展了“学生寒假孝行活动”,在全院多次开展社区敬老院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此举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是践行《人文德育》课程的具体体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制作品,到目前已收到学生绘画、写作、摄影、视频等作品大约300余件。
(三)学院方面:通过“非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院实现“123”目标,即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走学生路线;两个提高,提高学院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三个转变,切实转变教风、转变学风、转变校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蒋乃平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年第10期。
2.《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调查分析》职教论坛 2000年 第12期。
3.《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 吴雪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10月 第30卷 第6期。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孙文学,曾庆军等(职业教育版) 2001年 第1期。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6.习近平《关于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作者简介:魏国权,男,1966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高级讲师,现系重庆平湖技师学院(筹)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中心负责人。
李贞惠,女,196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系平湖技师学院(筹)筹备组成员、纪检委员,主要分管学院的教学和船员培训工作。
关键词:技工院校;非专业能力;实践成效
非专业能力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第一需求。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是今后职业迁移和职业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特别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旧行业不断退出、新行业不断涌现的当今社会,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结合我院实际,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平台,为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全面、有效的实现途径。
一、“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学生非专业能力的现状
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思想松懈、纪律涣散、自我管理意识淡薄、遇事易冲动,常与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较为肤浅、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信心,在校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对什么都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责任感。学生们的这些问题和不良表现,不是一天两天所形成的,而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长期受家庭、环境、学校的影响而形成的,当然这与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强化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是用人单位的需要
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技工院校应强化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亲和力,性格谦和、乐意与人交往;
2.善于沟通和交流,勤于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
3.爱岗敬业、积极肯干、事业心强;
4.适应能力强,能吃苦耐劳;
5.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
6.勇于挑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7.学习能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8.敢于担当,有责任心、敬畏心和廉耻心。
二、“非专业能力”的定义、特点、分类
(一)“非专业能力”的定义:“非专业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遇见的各种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是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统称。
(二)“非专业能力”的特点:“非专业能力”具有跨职业、非技术、可迁移的特点。“跨职业”是指在任何一个行业职场中都需要的通用能力;“非技术”是指不同于各种专业技能或技术的一种隐性能力;“可迁移”是指在不同行业职场中有适用性、持续性,并能达到其在任何情况下所需要的能力。
(三)“非专业能力”的分类:“非专业能力”分为两大类三种能力,即职业素养能力(也称情感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又由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构成。
1.职业素养能力:是指从人文情怀出发,在构建人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价值取向及行为准则,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认清目标并发展自己聪明才智的能力和意愿。
2.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和工作,并在其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将习得的知识技能在各种学习和工作场合迁移和应用的能力;职业社会能力主要指把握和理解社会关系,并合理、负责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意愿,包括承担社会责任和团结他人。
三、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实践
(一)科学论证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我们以遵循教育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为论证原则,通过调查分析,寻找实践的着眼点。
调查一:企业与学生对“非专业能力”了解情况调查(10家企业,150名学生抽样)
通过“调查一”表中看出,目前不管是行业企业还是学生,多数对“非专业能力”不甚了解,但他们普遍都认识到光靠专业能力就业是永远不够的,专业能力以外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越来越重要,需要学生加强锻炼培养,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很有必要开设非专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势在必行。
调查二:用人单位最需要“非专业能力”的排序调查(10家企业的随机调查)
从“调查二”表中看出,用人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对人、事、物的积极心态。同时还要求企业员工具备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表中还反映出,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重视和任用具有自信、充满责任感、吃苦耐劳的从业者。
调查三:学生最缺失的职业核心能力调查统计(不同专业150名学生抽样)
“调查三”表中反映出,学生最缺失的职业核心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自我学习”、“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能力,其次是“解决问题”能力。这无疑提醒我们技工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要强化表中前三位能力的培养。
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的论证:一是结合我院承担的市级课题《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研究》(2012年10月结题)成果基础上总结提升;二是参考国外的理念;三是深入学习领会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参考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院实际,论证出我们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方法能力(主要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2)社会能力(主要是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3)素养能力(主要是心理抗压能力、行为规范、法律意识等)。
(二)更新“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
1.深入调研。为切实转变教师对“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学院先后进行了5次行业企业的调研活动,并撰写实施报告,课程实施前,组织学院教师开展了15次课程改革实施研讨活动,并广泛征集意见或建议。制定了《重庆平湖技师学院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中心关于〈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意见》。
2.加强学习。学院非常重视教师团队的师资培训。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派出50余人次,先后到五一技师学院、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深圳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进行观摩、学习培训,有13人次参加了重庆人社局组织,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举办的第79期和第80期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
3.提出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加强“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作出自身的能力培养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不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二是要求树立两个新“观念”,即新的“能力观”、新的“教材观”(或“学材观”);三是要求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以培养自身人文品质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学期为单位);四是要求教师要有五“共”意识,即共识、共学、共享、共通、共融。
(三)组建“非专业能力”培养的组织机构和教师教学团队
学院立足长远发展,努力加强课程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成立“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中心”(简称“职核中心”),组建三个“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师教学团队和一个综合研发团队,欲打造一支学习型、素质型、能力型、创新型的“四型”教师队伍;制定三学、三师、四新的“334”工作目标。“三学”:“内学、共学、参学”的学习三结合;“三师”:“老、中、青”的教师三结对;“四新”:“新思想、新教法、新学法、新机制”的四创新。
(四)组建“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学习团队
为便于课堂教学活动,全院组建406个学生学习活动小组(也称学习团队)其中13级195个,14级211个,学院为每个学生编制了专门的《学生学习笔记本》、《学习活动记录本》,每期结束时,由任课教师进行检查、验收和评比。
(五)改革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对招收的对口高考学生,主要为高职院校培养输送各种专业人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实现学生的大学梦,其教学活动按国家规定课程和教学大纲授课;二是对招收的一般普通中职生,主要在教授原基础文化课的同时,学院对课程进行了选择和取舍,因为学生如果以职业的身份进入社会,他们所需要的能力是全方位的,但学生在校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能力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学院根据目前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势在必行,并对“非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作了积极认真的探讨,确立了“非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框架。
重庆平湖技师学院“非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六)强化“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1.制定部门工作制度。学院制定了《职核中心工作职责》、《课改小组工作职责》、《教师业绩档案》等。
2.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遵循《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核心理念和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重庆平湖技师学院〈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实施计划》。
3.更新教育体系,创新教学管理。一是构建三种教育体系:⑴“人文”教育(学习践行《弟子规》);⑵“6S”教育(①整理,②整顿,③清扫,④清洁,⑤素养,⑥安全);⑶“养成”教育(①养成形成文明习惯,②养成历练意志品格,③养成提升职业素养)。二是创新3个教学管理:创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实施、创新教学评价。
4.强化学材建设。由职核中心、科研处、教务处三方共同组成学材资源管理团队,主要负责教学资源的提供:教材、学材、课件等。由职核中心的研发团队牵头负责开展科研、教研活动,负责校本教材材料的收集、整理、编写等工作。
5.加强教学研讨。为把课程实施落实到实处,实行教研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坚持每单周星期二下午开展50分钟的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得失,不断反思总结,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研方式采取分块研讨、合作共享(从个案到共案,促成资源共享)。
6.创新教学方法。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活动载体,学生中心,教师主导的形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互帮互学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7.深入开展师生调查反馈工作。每期对学生进行1-2次的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调查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认同学院开设的非专业能力课程。每期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教师集中培训学习,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七)创新“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师生考评机制
针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学院制定学生“1234”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一种品性:“孝礼诚敬”;两种精神:“敬业奉献、耐挫承担”;三个意识:“关爱感恩、团队合作、安全责任”;四大能力:“学习沟通、组织管理、应用创新、解决问题”。学院根据课改新情况,改变以前对师生的考评办法,创新考评机制,为此,制定《重庆平湖技师学院职核中心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量化考核》(试行)、《重庆平湖技师学院班级学生学业考评表》,采用 “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考评办法。
四、“非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成效
经过历时两年“非专业能力”的课改实践,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其主要成效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更新,业务能力增强,教研风气较以往浓厚,学术水平有所提高,教学团队优化,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在25名担任“非专业能力”课程的教师中,有10名教师在院内上了优质示范课,有15名教师的教学课件被评为优质课件,受到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有3篇相关论文获市级等级奖,有一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
(二)学生方面:学生学习态度较以往端正,学习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学习兴趣浓厚,做人做事方向目标更明确,在做人方面,加强了学生的人性教育、规矩教育和道德教育;做事方面,在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得到广泛训练,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念,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主动积极,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提升。以《人文德育》课程为平台,学院成立了“致知”国学社志愿者服务团队,在13级学生中开展了“学生寒假孝行活动”,在全院多次开展社区敬老院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此举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是践行《人文德育》课程的具体体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制作品,到目前已收到学生绘画、写作、摄影、视频等作品大约300余件。
(三)学院方面:通过“非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院实现“123”目标,即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走学生路线;两个提高,提高学院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三个转变,切实转变教风、转变学风、转变校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蒋乃平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年第10期。
2.《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调查分析》职教论坛 2000年 第12期。
3.《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 吴雪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10月 第30卷 第6期。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孙文学,曾庆军等(职业教育版) 2001年 第1期。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6.习近平《关于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作者简介:魏国权,男,1966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高级讲师,现系重庆平湖技师学院(筹)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中心负责人。
李贞惠,女,196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系平湖技师学院(筹)筹备组成员、纪检委员,主要分管学院的教学和船员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