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谈体育课程的因材施教
【作者】 冷金鑫
【机构】 山东省兰陵县庄坞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 教学 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搞好学校体育,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善人民的健康、形成健美的体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体育教学要量体裁衣,尊重学生个性。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我在这四年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了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指导思想上以新的课程理念为主。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拓宽了健康的含义,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性三维的健康观,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2.教学目标由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目标比较单一,如发展学生的体能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不同教学模式相互借鉴和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功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教学模式的广阔空间。
3.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向着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学生执行;组织教法由教师设计,学生服从,每一步教学程序都是学生按教师指令运作。而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针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着重突出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如“探究发现模式”、“自学互教模式”等。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同学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
三、学生个体的发展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一,设定阶段目标。我们可以把体育课的总目标设定为多个中间层次的目标,每个中间层次的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的目标。这样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目标。当达到一个具体目标时,又有一个新的目标摆在前面,从而唤起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目标进取的愿望。
第二,采用“练习——测验——比赛”的循环方式进行体育课的教学。首先可从练习开始,经过模拟测验、练习比赛,最后以正式比赛或测验结束。这样的程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参加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活动。每次课都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练习,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四,在体育课教学之外,要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组织相关的竞赛活动,提供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第五,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倡导互相接受、互相适应、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树立尊重他人个性、维护他人尊严的教学观,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教师的爱和集体的温暖,及时制止学生间的讽刺、讥笑等恶习。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
2.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他们是不太情愿的。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感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9页)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五、根据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地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协商式等形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的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在发展学生个性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个性的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体育 教学 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搞好学校体育,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善人民的健康、形成健美的体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体育教学要量体裁衣,尊重学生个性。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我在这四年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了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指导思想上以新的课程理念为主。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拓宽了健康的含义,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性三维的健康观,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2.教学目标由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目标比较单一,如发展学生的体能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不同教学模式相互借鉴和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功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教学模式的广阔空间。
3.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向着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学生执行;组织教法由教师设计,学生服从,每一步教学程序都是学生按教师指令运作。而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针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着重突出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如“探究发现模式”、“自学互教模式”等。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同学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
三、学生个体的发展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一,设定阶段目标。我们可以把体育课的总目标设定为多个中间层次的目标,每个中间层次的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的目标。这样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目标。当达到一个具体目标时,又有一个新的目标摆在前面,从而唤起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目标进取的愿望。
第二,采用“练习——测验——比赛”的循环方式进行体育课的教学。首先可从练习开始,经过模拟测验、练习比赛,最后以正式比赛或测验结束。这样的程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参加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活动。每次课都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练习,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四,在体育课教学之外,要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组织相关的竞赛活动,提供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第五,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倡导互相接受、互相适应、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树立尊重他人个性、维护他人尊严的教学观,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教师的爱和集体的温暖,及时制止学生间的讽刺、讥笑等恶习。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
2.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他们是不太情愿的。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感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9页)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五、根据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地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协商式等形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的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在发展学生个性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个性的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