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在积累中积淀与生成
【作者】 陈 欣
【机构】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问题提出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试行以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语文教师开始实践新理念、新方法。然而,一些教师仅仅热衷于一些所谓的活泼教学形式,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常轨道。
下面援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要求: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它首先追求的是工具性。要求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在学习上感受、领悟和积累。
在此,笔者结合个人对课标的解读及一线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提炼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在积累中积淀与生成。
实践操作体会
一、注重语言积累
1.课标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之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个人感悟
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头脑中有个语言库,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才能有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厚积才能薄发!
3.积累内容
语言积累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它不同于语法修辞等学习。这是从小学开始学生在长期的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积累的近乎模糊自觉的对于语言规律的敏感,是一种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语言发展的关键。
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诗词曲赋;精彩的散文、随笔;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涵着丰富的词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等。如《背影》中写父亲买橘背影一段、《故乡》中描写雪地捕鸟一段堪称经典。积累语言规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4.积累途径
主要的语言积累来自于规范的教材选文,然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整合。通过先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再对作者遣词造句之妙的领悟,然后对那文道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最终积累了富有生命的词汇,也积累了情感,更积累了语感。
5.走出误区
语言积累必须防止几种倾向。一是理解简单化。不要认为积累就是抄抄写写,就是死背词语,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不是机械地累加和堆积。积累需要理解、感悟、品评、揣摩。只有在强调“悟”的基础上,才能使积累富有价值,有可持续的发展力。二是片面追求实用化。不要认为写作文时有用的才有价值。三是忽视学生自主积累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积累意识和习惯比纯粹积累内容更重要。要让积累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和自愿的行为。指导积累什么,什么地方积累,怎么积累等。
案例一:指导学生阅读——撰写读书笔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教材为例子,以优秀作品为范本,提供学生阅读平台,引导吸收营养。
要明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同化”学生,而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的阅读我做主”。教师能做的就是在阅读中把握关键环节为学生导航,让学生的思想不至于走入误区。同时,阅读中对一些用得好的词、句应圈点、勾画、批注(自己的书);也可以摘录在笔记本上 (别人的书,借来读的),以便随时翻阅,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在反复的阅读与辩证中,在多角度的反思与批判中,达到语文学习的两个高度:提升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
基于此,我重视学生读书笔记的撰写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懂得要义。
第二步:自主选择内容,撰写读书笔记。
第三步:对读书笔记撰写要求明确。
明确读书笔记撰写要求:摘录精典语句——评价——仿写。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录,从语言风格、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彰显了个性表达,提升了审美内涵。现就学生部分作业展示如下:
学生钟丽的作业:
摘抄:
读书不再是漂泊者饥饿时的一杯水,也不是夜行人黑暗中的一盏灯;它是农夫收获后在金色田野中的愉悦,是一家人在斜阳中共进晚餐的温馨。读书是美丽的。
评价:
这段话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读起来有韵味。同时告诉我们读书不是无味的,而是愉悦的,温馨的,美丽的。提醒我们要多读书。
仿写:
知识不再是病人临死前的一颗药,也不再是乞丐饥饿时的一碗饭;它是跑风雨过后的一道灿烂的彩虹,是冬天之后的一道温暖的阳光。知识是丰盈的。
学生李艳的作业:
摘抄:
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可以做成火箭,把我们送到火星上去;爱是核武器,可以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爱是变形金刚,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变成任何你需要的东西。
评价: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的力量很强大、无私。无论爱是什么,都能让我们感觉到爱的温馨。其实,爱无处不在。爱,就在我们身边。
仿写:
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奉献。爱可以是面包,让我们从饥饿中感到温饱;爱可以是衣服,让我们从寒冷中感到温暖;爱可以是家,让我们从祥和中感到温馨、幸福。
……
看到孩子们稚嫩却个性的表达,我幸福!
结束语: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大山,而是自己鞋中的一粒沙子。
因为处理好了工学矛盾,工作、学习、生活就相得益彰。困乏之时,伸伸懒腰,哼哼小曲,消除疲劳。生活就有味儿。
只要打开窗户就能迎来阳光,快乐也如同阳光一样,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生活中就会时时充满快乐。让阳光充满内心,用阳光心态丰盈自己的精彩人生。
感谢语文世界,让我与孩子们共同进步!
二、注重文化积累
1.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之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个人感悟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丰富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因为语言是民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特别是近年来,中考改革中,突出对文学作品、名著的解读,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学、文化的积累与积淀,传承与发展。
3.积累内容
文化积累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领会科学的人文研究方法等。
4.积累途径
主要的文化积累来自于规范的教材选文,然后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名著进行整合。也可以是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的“可视化”阅读、评价。
5.走出误区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材中的课文当成语言材料的堆积,而去机械地训练;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而去忽视其特有的人文价值;更不能认为仅仅捧着一本语文书就可以锻造学生的灵魂;也不能不带批判与创新的眼光去传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分析、评判,“吸收精华,弃其糟粕”。
案例二:抓实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实施建议中又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课本以外,我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指导阅读方向。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学生进图书室,自主阅读。教师提示方向:选择内容健康的、较为广泛的涉猎、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书目。然后学生将课外书籍借回家阅读。
第二,指导阅读方法。
搞好课外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是这样操作的:
告诉学生首先要决定读与不读的问题,如报刊上的文章,可先浏览标题,觉得价值不大或不新鲜,就不用去看。拿起一本书,先看提要,找到重点后阅读,不能见字就读。
然后要注意阅读速度,避免边读边念或者反复的看同一地方。可采取闭口默读的方法,进行每分钟六百字的速度训练。久而久之,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加大了信息量,又解决了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的问题,而且为写作指导积累了大量素材。
第三,指导理解内容。
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理解的句子,首先查字典,力争自己解决,再不懂就记在笔记本上,问其他同学或老师。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反思,反思中提升。教师不是“传声筒”,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给学生明确什么。安排学生阅读的文本,教师也要再次解读,领会要义;教师要蹲下来,经常同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想,一起讨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今后需改进的做法,为以后的阅读指明方向。
第四、引导吸收营养。
要明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同化”学生,而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的阅读我做主”。教师能做的就是在阅读中把握关键环节为学生导航,让学生的思想不至于走入误区。同时,阅读中对一些用得好的词、句应圈点、勾画、批注(自己的书);也可以摘录在笔记本上 (别人的书,借来读的),以便随时翻阅,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在反复的阅读与辩证中,在多角度的反思与批判中,达到语文学习的两个高度:提升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语文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他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是全面推进语文科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案例三:地方文化魅力——族谱、家谱中的文化传承、人文情怀
家谱,或称族谱、谱牒、宗谱等,是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重要事迹的书。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影响着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出现,也留下了诸如“颜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这类家训家风的典范。如今,续修家谱渐热成风,众多年轻人也加入这个行列,为寻找精神上的滋养、文化上的依托而奋力前行。
因此,开发身边资源,鼓励学生回家向父母、祖辈请教族谱、家谱的相关内容,吸收其中精华,提升审美素质和道德修为。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人文情怀的积淀吗?
三、注重生活积累
1.课标要求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个人感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生活练习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之后,语文学习才有基础。阅读理解的深,需要这样的积累;作文表达的好,更需要这样的积累。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
3.积累内容
积累生活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涵盖健康、营养、饮食、居家、生活小窍门等各方面。
积累个人历练、体验,完成经验整合。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是用得比较多的。通过知人论世、设身处地,来破解文本。只有积累深厚了,积淀丰厚了,学生的思路、视野才会开阔。
4.积累途径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就应该注重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想方设法扩展他们的生活外延。一般来说,有以下四条途径:
一要加强与各门功课的沟通,使各门功课的学习同样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
案例四:古诗词鉴赏与物理知识的整合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问题:请分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分析:这个问题就需要借助物理知识——参照物来帮助理解。首先借助物理知识明确作者所在位置——船中。由于江水之急、船行之快,所以前面有“飞花两岸照船红”之说;同时由于作者在船中与船同步运动,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这是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需要教师提供探讨路径的。这正是突重破难的技术,突破难点讲关键。
点拨很重要!点而破,破而透。让学生习得经验,明确学科整合、生活经验非常重要,从而获得顿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的导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长效的。
二要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不但可愉悦身心,也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
案例五:体验式学习——“撒盐空中”和“柳絮风起”比喻辨析
我在执教七年级《咏雪》一文时,采用了体验学习法,指导学生对文本中两个比喻句进行辨析。
课中设置问题:“撒盐空中”与“柳絮风起”哪个比喻句更有味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投入阅读后,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撒盐空中”更有味道,写出了力度;有的说“柳絮风起”更有味道,写出了飘逸……
我没有立即评价,而是抓住这个生成的教育契机,将全班同学带到操场上,来到沙坑旁。安排体育委员抓起一把沙子洒向空中,请学生们观察沙粒的运动路线及速度。顺势提问:沙粒与盐粒是否相似?
“相似。”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在本文中用‘撒盐空中’形容什么?”我又追问。
“形容雪,下雪的状态。”孩子们回答依然整齐。
“根据你自己的经验,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认为‘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句形容下雪状态是否得体?”我继续追问。
孩子们陷入沉思……
一会儿,班长说:“‘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句不够好,还是‘柳絮风起’好”。
“能够说出理由吗?”
“沙抛上天空后,落地很快;而雪花是飘落下来的,比较慢……”
这正是我期望的答案,我很幸福。
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孩子们:要关注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因为语文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刚才我们让体育委员亲身实践,抓一把沙从高空抛下,观察其运动路线,可以得出沙粒是几乎垂直落下地面,那么盐也是这样的颗粒状事物,效果相同;再展开想象,“柳絮”随风轻摆的姿态,同时调动生活积累,“雪花”既然为“雪花”肯定是成片、比较松散的、比较轻盈的,不可能像盐那样的颗粒状,当然不可能垂直从空中坠落。这样比较,就自然可以得出第二个比喻句要漂亮些。因此,请记住:关注生活很重要,整合生活经验很重要!
案例六:关注生活常识,细节处理个性化
一位老师执教《落花生》一课,指导学生展示“榴”。首先侧重于与“溜”的字形比对,然后进行进行书空训练;并呈现石榴实物,让学生观察其外形,用手摸摸,感受其光滑的表面与光鲜的色泽,并与花生外形比对。让学生看得真切,这对于课文理解“石榴”与“花生”价值的探讨作了极好的铺垫。生活化的教学,整合了学生思维,借助实物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是细节处理个性化的呈现。也是体验教学的呈现。
附原文摘录: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年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推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点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父亲点点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桂小英《落花生》课例分析)
三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语文教育条件,如电脑、电视、家庭藏书、家庭成员的交流等等,进一步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
案例七:在家庭生活中学语文——家长的影响力
家长的文化素养影响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十分强的能力,单就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知识而言,既有语文专业知识,又有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知识面等,在与孩子的接触中,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教育着孩子。尽管这种教育和影响也许不是有意的,或不易被察觉的,但却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受到熏陶教育,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经验。家庭教育有“遇物则诲”的特点,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比如看电视、读报、听广播、与人交谈,甚至穿衣服吃饭,干家务,其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家长如果抓住了这些机会,既能使孩子的知识得到丰富,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训练能力等。如果家长的文化素养低,又不懂得利用家庭环境教育孩子,孩子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民间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钻洞洞”说的就是这个理。因此,在家庭活动中,学生可以吸收父辈的优秀文化知识及为人处世之道,充实自我,并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如大街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社会交际等,都是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案例八:社会实践——以思辨之力审视媒体、广告用语
加强综合性学习指导,让学生关注生活用语、媒体、广告、电视对白等用语,发现不规范现象;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整理社会不规范用语现象。经常可见的不规范用语现象,如:
饭店名称——食家庄(石家庄) 服装店名称——衣拉客(伊拉克)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欲) 灭蚊器广告——默默无蚊(闻)的奉献
甚至连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的娱乐节目,都这样用:这箱(厢)有礼
像这样故意利用同音字、谐音来混淆视听、提升广告效应的案例不胜枚举。说轻一点,是对国语的不尊重。说得严重些,就是亵渎国语。这是必须纠正的。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搜集、整理,撰写调查报告,关注了生活、关注了社会现象。既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力,突出用语规范;同时又适当渗透人文性,提升小公民的责任担当,弘扬、传承国学经典。
5.走出误区
生活积累不应该把认识生活与参与生活割裂开来,生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生活积累不能教条化,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才有真实的价值。
结束语:
把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贯穿于语言学习这个根本点,语文学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效。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学生习得,完成积累,形成积淀,并自然生成,不落痕迹。这才是教育的高境界。祈愿所有语文教师都做智者,用我们的智慧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健康、良性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试行以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语文教师开始实践新理念、新方法。然而,一些教师仅仅热衷于一些所谓的活泼教学形式,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常轨道。
下面援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要求: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它首先追求的是工具性。要求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在学习上感受、领悟和积累。
在此,笔者结合个人对课标的解读及一线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提炼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在积累中积淀与生成。
实践操作体会
一、注重语言积累
1.课标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之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个人感悟
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头脑中有个语言库,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才能有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厚积才能薄发!
3.积累内容
语言积累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它不同于语法修辞等学习。这是从小学开始学生在长期的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积累的近乎模糊自觉的对于语言规律的敏感,是一种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语言发展的关键。
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诗词曲赋;精彩的散文、随笔;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涵着丰富的词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等。如《背影》中写父亲买橘背影一段、《故乡》中描写雪地捕鸟一段堪称经典。积累语言规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4.积累途径
主要的语言积累来自于规范的教材选文,然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整合。通过先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再对作者遣词造句之妙的领悟,然后对那文道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最终积累了富有生命的词汇,也积累了情感,更积累了语感。
5.走出误区
语言积累必须防止几种倾向。一是理解简单化。不要认为积累就是抄抄写写,就是死背词语,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不是机械地累加和堆积。积累需要理解、感悟、品评、揣摩。只有在强调“悟”的基础上,才能使积累富有价值,有可持续的发展力。二是片面追求实用化。不要认为写作文时有用的才有价值。三是忽视学生自主积累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积累意识和习惯比纯粹积累内容更重要。要让积累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和自愿的行为。指导积累什么,什么地方积累,怎么积累等。
案例一:指导学生阅读——撰写读书笔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教材为例子,以优秀作品为范本,提供学生阅读平台,引导吸收营养。
要明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同化”学生,而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的阅读我做主”。教师能做的就是在阅读中把握关键环节为学生导航,让学生的思想不至于走入误区。同时,阅读中对一些用得好的词、句应圈点、勾画、批注(自己的书);也可以摘录在笔记本上 (别人的书,借来读的),以便随时翻阅,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在反复的阅读与辩证中,在多角度的反思与批判中,达到语文学习的两个高度:提升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
基于此,我重视学生读书笔记的撰写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懂得要义。
第二步:自主选择内容,撰写读书笔记。
第三步:对读书笔记撰写要求明确。
明确读书笔记撰写要求:摘录精典语句——评价——仿写。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录,从语言风格、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彰显了个性表达,提升了审美内涵。现就学生部分作业展示如下:
学生钟丽的作业:
摘抄:
读书不再是漂泊者饥饿时的一杯水,也不是夜行人黑暗中的一盏灯;它是农夫收获后在金色田野中的愉悦,是一家人在斜阳中共进晚餐的温馨。读书是美丽的。
评价:
这段话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读起来有韵味。同时告诉我们读书不是无味的,而是愉悦的,温馨的,美丽的。提醒我们要多读书。
仿写:
知识不再是病人临死前的一颗药,也不再是乞丐饥饿时的一碗饭;它是跑风雨过后的一道灿烂的彩虹,是冬天之后的一道温暖的阳光。知识是丰盈的。
学生李艳的作业:
摘抄:
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可以做成火箭,把我们送到火星上去;爱是核武器,可以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爱是变形金刚,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变成任何你需要的东西。
评价: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的力量很强大、无私。无论爱是什么,都能让我们感觉到爱的温馨。其实,爱无处不在。爱,就在我们身边。
仿写:
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奉献。爱可以是面包,让我们从饥饿中感到温饱;爱可以是衣服,让我们从寒冷中感到温暖;爱可以是家,让我们从祥和中感到温馨、幸福。
……
看到孩子们稚嫩却个性的表达,我幸福!
结束语: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大山,而是自己鞋中的一粒沙子。
因为处理好了工学矛盾,工作、学习、生活就相得益彰。困乏之时,伸伸懒腰,哼哼小曲,消除疲劳。生活就有味儿。
只要打开窗户就能迎来阳光,快乐也如同阳光一样,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生活中就会时时充满快乐。让阳光充满内心,用阳光心态丰盈自己的精彩人生。
感谢语文世界,让我与孩子们共同进步!
二、注重文化积累
1.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之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个人感悟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丰富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因为语言是民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特别是近年来,中考改革中,突出对文学作品、名著的解读,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学、文化的积累与积淀,传承与发展。
3.积累内容
文化积累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领会科学的人文研究方法等。
4.积累途径
主要的文化积累来自于规范的教材选文,然后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名著进行整合。也可以是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的“可视化”阅读、评价。
5.走出误区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材中的课文当成语言材料的堆积,而去机械地训练;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而去忽视其特有的人文价值;更不能认为仅仅捧着一本语文书就可以锻造学生的灵魂;也不能不带批判与创新的眼光去传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分析、评判,“吸收精华,弃其糟粕”。
案例二:抓实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实施建议中又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课本以外,我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指导阅读方向。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学生进图书室,自主阅读。教师提示方向:选择内容健康的、较为广泛的涉猎、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书目。然后学生将课外书籍借回家阅读。
第二,指导阅读方法。
搞好课外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是这样操作的:
告诉学生首先要决定读与不读的问题,如报刊上的文章,可先浏览标题,觉得价值不大或不新鲜,就不用去看。拿起一本书,先看提要,找到重点后阅读,不能见字就读。
然后要注意阅读速度,避免边读边念或者反复的看同一地方。可采取闭口默读的方法,进行每分钟六百字的速度训练。久而久之,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加大了信息量,又解决了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的问题,而且为写作指导积累了大量素材。
第三,指导理解内容。
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理解的句子,首先查字典,力争自己解决,再不懂就记在笔记本上,问其他同学或老师。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反思,反思中提升。教师不是“传声筒”,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给学生明确什么。安排学生阅读的文本,教师也要再次解读,领会要义;教师要蹲下来,经常同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想,一起讨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今后需改进的做法,为以后的阅读指明方向。
第四、引导吸收营养。
要明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同化”学生,而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的阅读我做主”。教师能做的就是在阅读中把握关键环节为学生导航,让学生的思想不至于走入误区。同时,阅读中对一些用得好的词、句应圈点、勾画、批注(自己的书);也可以摘录在笔记本上 (别人的书,借来读的),以便随时翻阅,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在反复的阅读与辩证中,在多角度的反思与批判中,达到语文学习的两个高度:提升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语文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他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是全面推进语文科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案例三:地方文化魅力——族谱、家谱中的文化传承、人文情怀
家谱,或称族谱、谱牒、宗谱等,是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重要事迹的书。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影响着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出现,也留下了诸如“颜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这类家训家风的典范。如今,续修家谱渐热成风,众多年轻人也加入这个行列,为寻找精神上的滋养、文化上的依托而奋力前行。
因此,开发身边资源,鼓励学生回家向父母、祖辈请教族谱、家谱的相关内容,吸收其中精华,提升审美素质和道德修为。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人文情怀的积淀吗?
三、注重生活积累
1.课标要求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个人感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生活练习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之后,语文学习才有基础。阅读理解的深,需要这样的积累;作文表达的好,更需要这样的积累。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
3.积累内容
积累生活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涵盖健康、营养、饮食、居家、生活小窍门等各方面。
积累个人历练、体验,完成经验整合。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是用得比较多的。通过知人论世、设身处地,来破解文本。只有积累深厚了,积淀丰厚了,学生的思路、视野才会开阔。
4.积累途径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就应该注重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想方设法扩展他们的生活外延。一般来说,有以下四条途径:
一要加强与各门功课的沟通,使各门功课的学习同样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
案例四:古诗词鉴赏与物理知识的整合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问题:请分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分析:这个问题就需要借助物理知识——参照物来帮助理解。首先借助物理知识明确作者所在位置——船中。由于江水之急、船行之快,所以前面有“飞花两岸照船红”之说;同时由于作者在船中与船同步运动,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这是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需要教师提供探讨路径的。这正是突重破难的技术,突破难点讲关键。
点拨很重要!点而破,破而透。让学生习得经验,明确学科整合、生活经验非常重要,从而获得顿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的导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长效的。
二要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不但可愉悦身心,也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
案例五:体验式学习——“撒盐空中”和“柳絮风起”比喻辨析
我在执教七年级《咏雪》一文时,采用了体验学习法,指导学生对文本中两个比喻句进行辨析。
课中设置问题:“撒盐空中”与“柳絮风起”哪个比喻句更有味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投入阅读后,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撒盐空中”更有味道,写出了力度;有的说“柳絮风起”更有味道,写出了飘逸……
我没有立即评价,而是抓住这个生成的教育契机,将全班同学带到操场上,来到沙坑旁。安排体育委员抓起一把沙子洒向空中,请学生们观察沙粒的运动路线及速度。顺势提问:沙粒与盐粒是否相似?
“相似。”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在本文中用‘撒盐空中’形容什么?”我又追问。
“形容雪,下雪的状态。”孩子们回答依然整齐。
“根据你自己的经验,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认为‘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句形容下雪状态是否得体?”我继续追问。
孩子们陷入沉思……
一会儿,班长说:“‘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句不够好,还是‘柳絮风起’好”。
“能够说出理由吗?”
“沙抛上天空后,落地很快;而雪花是飘落下来的,比较慢……”
这正是我期望的答案,我很幸福。
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孩子们:要关注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因为语文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刚才我们让体育委员亲身实践,抓一把沙从高空抛下,观察其运动路线,可以得出沙粒是几乎垂直落下地面,那么盐也是这样的颗粒状事物,效果相同;再展开想象,“柳絮”随风轻摆的姿态,同时调动生活积累,“雪花”既然为“雪花”肯定是成片、比较松散的、比较轻盈的,不可能像盐那样的颗粒状,当然不可能垂直从空中坠落。这样比较,就自然可以得出第二个比喻句要漂亮些。因此,请记住:关注生活很重要,整合生活经验很重要!
案例六:关注生活常识,细节处理个性化
一位老师执教《落花生》一课,指导学生展示“榴”。首先侧重于与“溜”的字形比对,然后进行进行书空训练;并呈现石榴实物,让学生观察其外形,用手摸摸,感受其光滑的表面与光鲜的色泽,并与花生外形比对。让学生看得真切,这对于课文理解“石榴”与“花生”价值的探讨作了极好的铺垫。生活化的教学,整合了学生思维,借助实物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是细节处理个性化的呈现。也是体验教学的呈现。
附原文摘录: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年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推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点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父亲点点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桂小英《落花生》课例分析)
三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语文教育条件,如电脑、电视、家庭藏书、家庭成员的交流等等,进一步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
案例七:在家庭生活中学语文——家长的影响力
家长的文化素养影响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十分强的能力,单就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知识而言,既有语文专业知识,又有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知识面等,在与孩子的接触中,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教育着孩子。尽管这种教育和影响也许不是有意的,或不易被察觉的,但却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受到熏陶教育,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经验。家庭教育有“遇物则诲”的特点,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比如看电视、读报、听广播、与人交谈,甚至穿衣服吃饭,干家务,其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家长如果抓住了这些机会,既能使孩子的知识得到丰富,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训练能力等。如果家长的文化素养低,又不懂得利用家庭环境教育孩子,孩子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民间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钻洞洞”说的就是这个理。因此,在家庭活动中,学生可以吸收父辈的优秀文化知识及为人处世之道,充实自我,并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如大街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社会交际等,都是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案例八:社会实践——以思辨之力审视媒体、广告用语
加强综合性学习指导,让学生关注生活用语、媒体、广告、电视对白等用语,发现不规范现象;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整理社会不规范用语现象。经常可见的不规范用语现象,如:
饭店名称——食家庄(石家庄) 服装店名称——衣拉客(伊拉克)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欲) 灭蚊器广告——默默无蚊(闻)的奉献
甚至连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的娱乐节目,都这样用:这箱(厢)有礼
像这样故意利用同音字、谐音来混淆视听、提升广告效应的案例不胜枚举。说轻一点,是对国语的不尊重。说得严重些,就是亵渎国语。这是必须纠正的。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搜集、整理,撰写调查报告,关注了生活、关注了社会现象。既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力,突出用语规范;同时又适当渗透人文性,提升小公民的责任担当,弘扬、传承国学经典。
5.走出误区
生活积累不应该把认识生活与参与生活割裂开来,生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生活积累不能教条化,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才有真实的价值。
结束语:
把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贯穿于语言学习这个根本点,语文学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效。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学生习得,完成积累,形成积淀,并自然生成,不落痕迹。这才是教育的高境界。祈愿所有语文教师都做智者,用我们的智慧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