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教学要警惕“泛语文化”现象出现

【作者】 张 玲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教学出现“泛语文化”现象,是由于人们对语文本质认识不清,概念模糊,体现在课堂组织上、教学手段运用上、学习方式上、教学内容上。
  关键词:语文教学 “泛语文化”现象  警惕  出现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应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这是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者们不能回避的责任问题。新课标的出现,无疑回答了上述问题,也对教师实践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课程改革探索中,由于仁者见仁地“创新设计”,致使语文课堂五花八门,“泛语文化”现象严重,既没有语言运用的培养,也没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在课堂组织形式上,课堂剧、历史课、思品课、文化课、综合或专题内容的社会实践课、文学鉴赏课,精彩纷呈、不一而足;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幻灯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电教媒体齐上阵,为追求媒体效应,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没有哪个教学人不用绚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搞笑的动画来打造课堂“亮点”;在学习方式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的小组讨论、知识竞赛、诗文诵读、社会调查、角色扮演、问题辩论等无所不用;在教学内容上,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科学、社会、自然、伦理、道德、军事、经济、娱乐、体育、饮食等领域都成了语文的内容,都泛化为语文应负载的责任。面对上述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叩心沉思和继续追问,语文怎么了?语者不语,文者不文,这还叫语文吗?语文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我用实践述说我的观点。
  一、认清语文本质特征
  认清其本质,是科学践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理念,既给了语文定位,指明了语文就是语言,又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继承、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掌握了语言就是掌握了交际和文化传承的工具,感悟语言就是理解并体验了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工具的掌握、人文精神的培植和文化的渗透只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副产品,不是语文教学的“刻意追求”,不是语文的特质。所以,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语言,实施也应当定位在语言运用上。任何对语文外延的无边界扩张都是对语文的“践踏”和“亵渎”,都会导致语文本体的缺失和母语文化的虚无。因此,我们可作语文内涵的深掘而不能偏离语文本体,由浮躁浅薄走向深沉内敛,引领学生潜心学习语言。
  二、引导学生热爱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精确、最完整、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新课标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第一句就要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首始的情感目标,决定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应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我们知道不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很难说会热爱自己的祖国,不热爱母语的孩子就不会学好语文,这恐怕是没有任何疑义的。语言文化的熏染使得每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都会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都德曾在《最后一课》中借韩麦尔先生之口表达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祖国语言意义的认识:“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热爱祖国语言,才能热爱国热爱家热爱生活,所以说,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语文人文性、文化性育人的过程,是比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过程。
  三、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
  语文是门实践性课程,没有语言基本功底就无法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就不能为未来工作、生活奠基服务。因此,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底训练,该读的要多读、该写的要多写、该练的要多练,该说的就要引导学生多说,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搞玄乎、执敏感,回避是不能达成“双基”目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得靠语文实践来完成。听说读写只能在“游泳中学游泳”,别无他法。新课改只是摈弃了反复与机械,并没有否定练习与作业,反而更丰富了练习的方式,注重了能力和趣味,拓展了作业空间,延伸到了得益于的课外实践。这无疑更加强了语文基本功底训练。这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疑甚至否定,君不见,“应试”体制下的学生有几人能把汉字写规范,有几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能真正规范,有多人能明白语修逻文?所以,这从实例论证了新课标“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科学性,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应把之作为重中之重,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基础和首要环节。
  四、引导学生科学运用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是在继承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没有发展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没有发展的语言我们至今仍在“之乎者也”时代徘徊。语言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发展丰富的,特别是网络语言的加入,给汉语家族又增了许多新成员。现在,不仅在学生口头流行,在学生作文、日记中也屡见不鲜了。这种现象,我们语文教育必须予以重视,要谨防对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不是迂腐不化的保守,但语言发展必须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律,并不是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的“创新”都是合理合法值得肯定而无可指责的,网络语言中滥用、乱用现象特别严重,错字、错词特别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无疑给语文教育又增加了新的难度,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整治,使之规范,引导学生科学运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警惕“泛语文化”现象出现。虽然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东西的确很多,传统就是用“语文能力”来概括显得捉襟见肘,现用“语文素养”来统称似乎合理了许多,但仍然无法囊之无遗。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泛语文化”现象出现。为防止重蹈覆辙,我们要以“新课标”为准绳,认清语文本质,践行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龚亚龙,警惕语文教学的“快餐”化[J].语文教学,2009年。
  [2]李亚奇,构建语文教学的和谐之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
  [3]王娅婷,让激情燃烧语文课堂[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
  [4]王崇翔,语文教学中的“左”倾现象[J].农村中学语文教育,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