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古筝曲《渔舟唱晚》辨析
【作者】 蒲宝瑜
【机构】 四川省平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渔舟唱晚》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广为流传的一首古筝独奏曲,至今对筝界影响很大,它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一首经典的古筝传统曲目,凡弹筝者必弹。其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优美,是古筝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关键词:来源;结构;音乐特点
一、乐曲的来源
关于《渔舟唱晚》的由来之争,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
1、“金本”说。
金灼南(1882-1976),临清市金都庄人。生前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和山东艺专(今山东艺术学院)古筝教授,他的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声音纯正,运指方面“肉甲并用”,其效果达到“重而不燥,轻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驰,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并济,清浊协调”的境界,还将筝学源流 ,演奏技巧等著书立说,以传后世。1981年下半年,山东聊城地区艺术馆的姜宝海在山东省音协会刊《齐鲁乐苑》首刊发表名为《浅谈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的文章,他在文中表示《渔舟唱晚》是山东聊城地区古筝家金灼南的作品,是金根据当地的传统筝曲《双板》及由《双板》演变而成的两首筝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此后又将前半部分传授给娄树华,而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2、“娄本”说。
娄树华(1907-1952),筝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编筝曲的传统工尺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曹正先生认为:“这首乐曲是他的老师娄树华先生于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改编而成的。”① 解放后出版或油印的《渔舟唱晚》曲谱一般都标为“娄树华传谱(或编曲),曹正译订(或整理)”。
3、“魏本”说。
魏子猷(1875-1936),河南遂平县人,是我国近现代首屈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技艺精湛,文化高深,是一位知识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家。他盛年为官,当过县委,后辞去官职。寓居北京,在北京“道德学社”传授筝艺。他演奏的筝曲皆名优曲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如《关雎》《百鸟朝凤》《天下大同》等。古琴家成公亮表示,1984年,他在南京艺术学院退休教师,民族器乐家程午加老先生家惊奇地发现程老于1929年在北京师从魏子猷学习并记录的《渔舟唱晚》曲谱。此乐谱与娄本更接近。比娄本多出一末段,娄本更精炼些。程午加先生认为,《渔舟唱晚》是一首民间流传下来的筝曲,而民间的乐曲都是集体的创作②。
以上三种说法中皆提及娄树华先生。第一种说法中提到《渔舟唱晚》是由金灼南创编,而后传授给娄树华,娄稍作改编,遂成现用的版本。第二种说法是娄树华传谱(或编曲),曹正订谱(或整理)。第三种说法中提到是程午加向魏子猷学习并记录了《渔舟唱晚》。程午加先生在1986年《艺苑》第一期撰文表示,所谓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改编成《渔舟唱晚》的说法不能成立,且娄树华是魏子猷的高足,他深受魏子猷先生的器重,将《渔舟唱晚》传授给娄树华是情理之中的,此后娄树华加以改订也是自然而然的。重要的是魏子猷传谱本具备连续模进乐句构成的段落,这正是娄本的重要特征,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该段尾部自低音sol至高音do那十三根弦上刮奏这样的细节都与娄本完全一样。至于金灼南先生,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慕名专程前往北京道德学社,和魏子猷先生交流筝艺 ,当时趁机向魏子猷先生学习《渔舟唱晚》是极有可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音乐典籍《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也将《渔舟唱晚》归入了魏子猷先生传谱的河南古筝名曲中,③实际已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来历,作出明确结论。笔者认为,无论三种说法如何各抒己见,《渔舟唱晚》能够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各派筝家必弹,听者集众的名曲,可以肯定的是,《渔舟唱晚》是经由娄树华改编这一环节,才有了后来他的学生曹正先生的订谱,并将此曲发扬光大的。
二、乐曲结构及音乐特点
《渔舟唱晚》是由《八板》演变而来的,它的乐曲长度,调式,各乐句的长度,落音及在全曲中的结构功能,皆显示出与古典《八板》的内在联系。八板亦称《老八板》,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首民间曲牌,有些地方称之为《天下同》或《天下大同》。《八板》由八个乐句组成,每句的典型长度为八板,仅第五乐句扩展四板,这样八八六十四,加上第五句多出的四板,一共八十八板 。当地民间艺人把这类六十八板结构的各种标题性乐曲,统称为“六八板”,民族音乐学学者们则称其为“八板体”曲式的器乐曲。《渔舟唱晚》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比传统的六十八板古筝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此曲的旋律是以典型的中国风格五声音阶为基础④,不仅有单音之间平稳的级进,也有活跃的跳进,甚至于五度,八度的大跳。全曲通篇采用了我国民族器乐传统的五声性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
渔舟唱晚的版本很多,几乎每个流派在处理这首乐曲时都会产生具有一定特色的版本,据《中州古调》载曹正译谱的娄树华的作品《渔舟唱晚》,全曲共有70小节,由三个段落和尾声组成。乐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曲调优美,有如蓝天上的行云,山涧中的流水,节奏感强,快慢强弱对比强烈,音乐形象鲜明。乐曲具有鲜明的中国山水画风格,听罢此曲,宛如一张美丽的泼墨山水画从音乐中绘出。乐曲慢板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水上美景;快板急骤有序,刻画出一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捕鱼的画面。乐曲高潮过后,含蓄轻柔而又出人意料的结尾,把人们带到深远的意境中。片片白帆随波逐流,老渔翁满载而归……
第一乐段为慢板,共14小节,以4/4和5/4的节奏,奏出韵致悠扬,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弹奏时需右手放松,自然的表现音乐,注意乐句的舒展和连贯,左手的揉,按,颤音应根据音乐的要求有层次,有节制的去弹奏,颤音要用的含蓄,按滑音上要凸现出乐音的韵味。
第二乐段速度稍快,共25小节,为2/4和3/4的节奏。在此乐段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着桨,驾舟归来的情景。在这里“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出现了清角音“fa”,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在弹奏“fa”时除了要按准,还要再稍加微揉,使音色柔美生动。在此乐段后半部分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3561 55 2356 33层层下落,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第三乐段为2/4的节奏,以五声为基调,乐曲进入由慢渐快的快板,从宫,羽两音起首,复式逐层上升至顶点宫音后,随即复式逐层下降,它们接合成一个循环圈,旋律线的升与降循环往复,速度的慢起渐快逐层发展,音乐跌宕起伏。在旋律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开始速度要慢,轻柔;当转入逐渐快速的快板后,要尽量使层次清晰,运指流畅,干净而利索,速度逐渐加快,同时力度不断加强,音色要扎实而富有弹性。此段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还有由简到繁的技法运用,强弱速度的对比,展现出渔舟近岸,歌声四起的热烈情景,全曲高潮显现。最后是乐曲的尾声阶段,它是在音乐的高潮突然切住后,以慢速奏出,出人意料的结束在宫音上(全曲是徵调式),之中调式尾转在民族音乐中并不鲜见,表现出渔舟晚归的心情,余音悠扬,耐人寻味。
整个乐曲技巧与与情趣情绪接合自然,各种技巧的使用皆十分恰当地表现了乐曲的内涵,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曹正、《古筝弹奏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
[2]程午加、《关于筝和筝曲<渔舟唱晚》、南京艺术学院院报《艺苑》、1986年
[3]阎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
[4]李萌、《优秀古筝曲(含各类考级必弹曲目)精选与解析》、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5]钟鸣远、《不可不知的中国民乐》、华夏出版社、2004年
[6]广隶、《音乐爱好者》、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关键词:来源;结构;音乐特点
一、乐曲的来源
关于《渔舟唱晚》的由来之争,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
1、“金本”说。
金灼南(1882-1976),临清市金都庄人。生前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和山东艺专(今山东艺术学院)古筝教授,他的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声音纯正,运指方面“肉甲并用”,其效果达到“重而不燥,轻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驰,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并济,清浊协调”的境界,还将筝学源流 ,演奏技巧等著书立说,以传后世。1981年下半年,山东聊城地区艺术馆的姜宝海在山东省音协会刊《齐鲁乐苑》首刊发表名为《浅谈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的文章,他在文中表示《渔舟唱晚》是山东聊城地区古筝家金灼南的作品,是金根据当地的传统筝曲《双板》及由《双板》演变而成的两首筝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此后又将前半部分传授给娄树华,而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2、“娄本”说。
娄树华(1907-1952),筝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编筝曲的传统工尺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曹正先生认为:“这首乐曲是他的老师娄树华先生于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改编而成的。”① 解放后出版或油印的《渔舟唱晚》曲谱一般都标为“娄树华传谱(或编曲),曹正译订(或整理)”。
3、“魏本”说。
魏子猷(1875-1936),河南遂平县人,是我国近现代首屈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技艺精湛,文化高深,是一位知识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家。他盛年为官,当过县委,后辞去官职。寓居北京,在北京“道德学社”传授筝艺。他演奏的筝曲皆名优曲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如《关雎》《百鸟朝凤》《天下大同》等。古琴家成公亮表示,1984年,他在南京艺术学院退休教师,民族器乐家程午加老先生家惊奇地发现程老于1929年在北京师从魏子猷学习并记录的《渔舟唱晚》曲谱。此乐谱与娄本更接近。比娄本多出一末段,娄本更精炼些。程午加先生认为,《渔舟唱晚》是一首民间流传下来的筝曲,而民间的乐曲都是集体的创作②。
以上三种说法中皆提及娄树华先生。第一种说法中提到《渔舟唱晚》是由金灼南创编,而后传授给娄树华,娄稍作改编,遂成现用的版本。第二种说法是娄树华传谱(或编曲),曹正订谱(或整理)。第三种说法中提到是程午加向魏子猷学习并记录了《渔舟唱晚》。程午加先生在1986年《艺苑》第一期撰文表示,所谓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改编成《渔舟唱晚》的说法不能成立,且娄树华是魏子猷的高足,他深受魏子猷先生的器重,将《渔舟唱晚》传授给娄树华是情理之中的,此后娄树华加以改订也是自然而然的。重要的是魏子猷传谱本具备连续模进乐句构成的段落,这正是娄本的重要特征,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该段尾部自低音sol至高音do那十三根弦上刮奏这样的细节都与娄本完全一样。至于金灼南先生,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慕名专程前往北京道德学社,和魏子猷先生交流筝艺 ,当时趁机向魏子猷先生学习《渔舟唱晚》是极有可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音乐典籍《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也将《渔舟唱晚》归入了魏子猷先生传谱的河南古筝名曲中,③实际已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来历,作出明确结论。笔者认为,无论三种说法如何各抒己见,《渔舟唱晚》能够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各派筝家必弹,听者集众的名曲,可以肯定的是,《渔舟唱晚》是经由娄树华改编这一环节,才有了后来他的学生曹正先生的订谱,并将此曲发扬光大的。
二、乐曲结构及音乐特点
《渔舟唱晚》是由《八板》演变而来的,它的乐曲长度,调式,各乐句的长度,落音及在全曲中的结构功能,皆显示出与古典《八板》的内在联系。八板亦称《老八板》,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首民间曲牌,有些地方称之为《天下同》或《天下大同》。《八板》由八个乐句组成,每句的典型长度为八板,仅第五乐句扩展四板,这样八八六十四,加上第五句多出的四板,一共八十八板 。当地民间艺人把这类六十八板结构的各种标题性乐曲,统称为“六八板”,民族音乐学学者们则称其为“八板体”曲式的器乐曲。《渔舟唱晚》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比传统的六十八板古筝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此曲的旋律是以典型的中国风格五声音阶为基础④,不仅有单音之间平稳的级进,也有活跃的跳进,甚至于五度,八度的大跳。全曲通篇采用了我国民族器乐传统的五声性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
渔舟唱晚的版本很多,几乎每个流派在处理这首乐曲时都会产生具有一定特色的版本,据《中州古调》载曹正译谱的娄树华的作品《渔舟唱晚》,全曲共有70小节,由三个段落和尾声组成。乐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曲调优美,有如蓝天上的行云,山涧中的流水,节奏感强,快慢强弱对比强烈,音乐形象鲜明。乐曲具有鲜明的中国山水画风格,听罢此曲,宛如一张美丽的泼墨山水画从音乐中绘出。乐曲慢板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水上美景;快板急骤有序,刻画出一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捕鱼的画面。乐曲高潮过后,含蓄轻柔而又出人意料的结尾,把人们带到深远的意境中。片片白帆随波逐流,老渔翁满载而归……
第一乐段为慢板,共14小节,以4/4和5/4的节奏,奏出韵致悠扬,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弹奏时需右手放松,自然的表现音乐,注意乐句的舒展和连贯,左手的揉,按,颤音应根据音乐的要求有层次,有节制的去弹奏,颤音要用的含蓄,按滑音上要凸现出乐音的韵味。
第二乐段速度稍快,共25小节,为2/4和3/4的节奏。在此乐段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着桨,驾舟归来的情景。在这里“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出现了清角音“fa”,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在弹奏“fa”时除了要按准,还要再稍加微揉,使音色柔美生动。在此乐段后半部分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3561 55 2356 33层层下落,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第三乐段为2/4的节奏,以五声为基调,乐曲进入由慢渐快的快板,从宫,羽两音起首,复式逐层上升至顶点宫音后,随即复式逐层下降,它们接合成一个循环圈,旋律线的升与降循环往复,速度的慢起渐快逐层发展,音乐跌宕起伏。在旋律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开始速度要慢,轻柔;当转入逐渐快速的快板后,要尽量使层次清晰,运指流畅,干净而利索,速度逐渐加快,同时力度不断加强,音色要扎实而富有弹性。此段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还有由简到繁的技法运用,强弱速度的对比,展现出渔舟近岸,歌声四起的热烈情景,全曲高潮显现。最后是乐曲的尾声阶段,它是在音乐的高潮突然切住后,以慢速奏出,出人意料的结束在宫音上(全曲是徵调式),之中调式尾转在民族音乐中并不鲜见,表现出渔舟晚归的心情,余音悠扬,耐人寻味。
整个乐曲技巧与与情趣情绪接合自然,各种技巧的使用皆十分恰当地表现了乐曲的内涵,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曹正、《古筝弹奏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
[2]程午加、《关于筝和筝曲<渔舟唱晚》、南京艺术学院院报《艺苑》、1986年
[3]阎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
[4]李萌、《优秀古筝曲(含各类考级必弹曲目)精选与解析》、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5]钟鸣远、《不可不知的中国民乐》、华夏出版社、2004年
[6]广隶、《音乐爱好者》、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