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怕提古丽.尼亚孜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阿瓦提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加强研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中,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其结果是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冲动。而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是充满好奇,转而发生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专心致志地思考和实践,当他获得成功后,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激发了他的思维,使他的创新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借助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往往有意避开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直接的强加给学生,不敢让学生自由讨论与争鸣,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以及学生的独到见解有时不予理会。这样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相互讨论,踊跃发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事迹,以此来激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要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学生有的想法是可笑的,有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不能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能力。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物理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各种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大气压强”的教学,我先创设一个物理情境,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盆里,倒上一小层染红的水,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它拿出来而不沾湿白手。同学们一个个饶有兴趣的讨论发言,有的说把水倒掉,有的说拿筷子夹,有的说用磁铁吸,……等等。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这种状态下激发了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探究,使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根据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认知心理,中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由现象到本质;另一种是由所谓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正是遵循“由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途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前的物理课,往往是教师滔滔讲,唯恐讲的不细不全,而学生则默默听,处于被动的地位,主观能动性被剥夺了。而实验探究教学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认真细致地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观察,在实验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五官”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四”到:手到,耳到,嘴到,脑到。把学生置于主动的地位,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学生发现用平面镜无法确定镜后的像的位置及进行像距的测量。我发现有学生看着窗户沉思了一会儿,向我提出要玻璃的请求,于是我叫他们从抽屉里找到玻璃。把平面镜换成玻璃后,由于实验室的光线太强,无法看清像的位置,有学生向我提出怎么办,我反问了一句:“你们什么时候在窗户上能看到自己的像?”有学生大叫:“晚上”。学生马上明白了。我看到有人去关门,并把窗帘放了下来,把实验室营造成暗室,然后实验顺利进行。正是在这种实验探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胆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二物理教学中有导体和绝缘体内容,其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不通过实验教学,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这个实验如按教参指导做,实验现象不明显。我便向学生提问:你们有什么方法使这个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做的简单电路实验发现:用两节电池给灯泡供电比用一节电池供电灯泡要亮些。于是学生建议我用电源。这时实验现象虽然明显,但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每次实验要牺牲几个小灯泡;其二,电源超过安全电压,对人体不安全。我做完实验后,当即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问题。又向学生发出号召: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于是有学生说:把灯泡换成电流表吧!”我对学生的办法作了点评,便布置了一个创意性作业:回家写出这个演示实验的改进办法,下节课看谁的方法好,就按谁的做。课后学生便积极讨论。一般物理课隔一天一节,但往往是没到我上课,很多学生便提交了各自的方法。有学生提出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灯泡,还有学生提出用集成音乐片代替灯泡对这些方法,我往往要在问设计者设计的原因后,再按照设计做实验。这些实验都很成功,这样不仅较理想的完成了实验,还能在课堂上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使学生感悟了创新后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生活处处皆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现象都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自己尝试去解决,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同学在做早餐时会发现,同样的情况下,加热一杯牛奶与同质量的豆浆所用的时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电磁炉和微波炉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小家电,它们的工作原理相同吗,对电能的利用效率哪个高呢?等等。其次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教师指导的重点是:第一,背景知识的准备,告诉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需要准备哪些知识,可从何处获得这些知识等。第二,指导学生确立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三,指导人员的分工和具体实施的步骤。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给予方法指导,特别是在学生研究工作受阻时,教师要“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但不可越俎代庖。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的发展方式,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改变生活的快乐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科技创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