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姓“语”

【作者】 胡 建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三岔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自课改实施以来,各地紧锣密鼓积极投入,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培训及竞赛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曾有多少人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而用心良苦:有热热闹闹、花里胡哨的,也有简简单单、扎实有效的;有无限放大“人文性”的,也有始终紧扣“工具性”的;有正确引导老师走向“光明大道”的,也有误导老师“偏离主道”的。但不管怎样,课改的实施也曾一度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也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曾促使了各种语文教学流派的诞生。也正因如此,许多人在课改的洪流中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其实,只要明白语文教学要坚持语文的本色,坚持语文课始终姓“语”,那么,在汹涌的课改潮流中也就能保持一份清醒,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一位名叫“扬帆远航”的博主在博客里说他在拜读杨再隋教授的《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后发现:“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是的,杨教授的确用他那“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语文教学理念给了迷失在语文教学路上,不知所措的我们有一种“拨云见月”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语言、内容、朗读、情感、品悟、思维的关系。
  一、以文本内容为载体训练语言
  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情况下,多数时候应侧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利用好文本内容这个载体,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在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中,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总有一些老师不能正确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有所偏颇。比如,一位教师执教《陈嘉庚办学》时,教学环节清楚明了:“初读: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再读: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来赞颂他。——拓展:作为小学生,我们应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认真读文答问,紧扣“爱国”,不偏不倚。显而易见,本节课的设计着力于体现语文的人文性,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课堂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其实这篇课文有多处精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非常值得探究一番的。但这位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对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知之甚少,品味不出其中奥妙。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会有“语文的味道”呢?
  汪兰老师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进行了字词的训练。首先请学生读,对于难读的字反复纠正,比如“混乱”的“hùn”,学生很容易读成“hún”。在纠正字音后,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词语结合课件中出示的图片就能理解。这一问使得学生对“混乱、废墟”等词的理解一下子从图中就能领会到了。这种设计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根基上,学生的语言文字真正得到了训练与积累,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学扎实了。
  二、以情感体会为途径训练朗读
  语文的本色就是要读出语文的味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于是有的老师在“读”上大做文章,一“读”到底,没有情感,不加思考,这样必定“走味”。要想读得有滋有味,就要潜心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又在理解中读。
  汪兰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她将朗读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是有层次的去读。教者先引导学生用心地读课文13—23自然段,找出重点句:“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研读和体会这两句话。从儿子说的话中,体会儿子在面对险境时,是那么的勇敢、镇定,从而让学生看到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儿子;从儿子说的话中,体会儿子对同学多么的友爱,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父亲深深的信任。阿曼达真的很了不起,他的形象变得和他的父亲一样高大。带着这样的理解,老师让学生读出了阿曼达对同学们的鼓励,读出了阿曼达的信心,读出了阿曼达的坚定……到了课尾,还读出了孩子们的祝福,诵读了一首小诗。整节课书声琅琅,童声悦耳,一派生动鲜活之气。读,让学生感知了词汇,领略了情境;读,使语文散发魅力,课堂灵动,孩子轻松,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味,回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上。
  而另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却并非如此。在学习描写小山村的美丽一段时,她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请一个学生读本段,读后她觉得读得不好,又请一个学生再读本段,然后全班齐读。至此这一段就学完了。整个教学,没有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没有对关键句子的感悟,学生当然也没有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怎么能读出小山村的美呢?教师只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读文本,少了对文本的创作主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的理解,少了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和感悟,也少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以品味语言为契机训练思维
  阅读教学要抓语言的品味,需要逐词逐句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继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品味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放飞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 
   这里有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杨海霞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断:在教学《鸟的天堂》“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处时,杨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大家再读这个句子,用心感受一下。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榕树正在抽枝长叶。
  生:我仿佛看到榕树上长满了茂密的绿叶。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叶上晶莹的露珠。
  ……
  此时,学生不但理解了这句话,而且文中抽象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脑海中鲜活的画面,如榕树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目睹鸟儿有着良好生活环境的喜悦的心情,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咀嚼中对文本了然于心,从而获得文本的精神滋养,让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引导中得以绽放。
  曾获小语教学国家级一等奖的张静老师也有一个经典教学片断:《征友启事》一文中有这样四句话——“我同你一起吃草!”“我跟你一起玩耍!”“我陪你一起晒太阳!”“我和你一起学耕田!”张老师在教学时,故意将“和、跟、陪、同”这四个字都读成了“和”字,学生听后迫不及待地对她说:“老师,您读错了。”然后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错误;再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这四个字的意思到底一样不一样;最后让学生再去对比读句子,对语言进行比较和品味。这样一步一步的巧妙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精妙、有趣,又让学生明白遣词造句的艺术,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这样使课文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教师不离文本,紧抠词语,让学生将品味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本色就是要立足于语文的学科特点,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让语文课散发浓浓的“语文味”,真正做到语文教学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