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也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优化
【作者】 杨海萍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那种说教型、灌输型的方式,代之以活动型、问题型、案例型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要顺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步伐,促进学生学习。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内容呈现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有许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教材这些优势,让他们自己去锻炼,自己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优化方式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的确,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有充分准备,博采众长,让抽象的文字成为鲜活的事列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才会真正绽放,思想品德教学才能成为真正培育高品德人才的阵地。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粗浅的分析,愿与大家探讨。
一、多形式组织教学,从授课方式上进行优化
1.利用情境增强教学实效。高尔基曾说:“开头是最困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找到它。”在新课教学中,就应该设计一些容易激起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景,常能很快使学生渴望求知心理处于“激发”状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他选择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对是否接受教师的教诲,是否思考和理解学习内容,是否把学习内容应用于自己的行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这种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再好的教师也只能是这一过程的引导者,而不是主体。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
3.教学时增加材料与案例。初中学生对现实乃至国家大事都有一种了解的欲望,这就是一个契机。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灾区人民的援救和援建,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趣例”可以是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研究材料表明: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8%以上,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4.改革传统陈旧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鲜明生动的图片、投影、录像、电脑、教具等,但只有选择适当的媒体,才能使抽象、无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有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随着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例如,博引趣例法,我认为就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
二、注重教学互动环节,从合作交流中进行优化
教材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在自学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时一些教师出去参加观摩课、擂台课之后就觉得,“我们的学生哪有这么积极,哪有这样的能力”。其实不然,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只要我们敢于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慢慢地学生也敢于相互交流。我常常想起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还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彼此就各有两种思想”,经常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共同学习。课堂的互动、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对于积极参与者要及时鼓励,特别是要关注所谓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体现的“惊人之处”,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三、注重学生体验,在自身实践中进行优化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高分可能是行动上的道德矮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1.采用角色扮演给学生提供道德体验机会。新教材有许多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本,使其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剧情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2.以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的活动,以达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感的目的。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主题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对这些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体探究活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盘考虑,灵活安排,以使学生体悟、内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要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优化方式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的确,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有充分准备,博采众长,让抽象的文字成为鲜活的事列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才会真正绽放,思想品德教学才能成为真正培育高品德人才的阵地。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粗浅的分析,愿与大家探讨。
一、多形式组织教学,从授课方式上进行优化
1.利用情境增强教学实效。高尔基曾说:“开头是最困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找到它。”在新课教学中,就应该设计一些容易激起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景,常能很快使学生渴望求知心理处于“激发”状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他选择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对是否接受教师的教诲,是否思考和理解学习内容,是否把学习内容应用于自己的行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这种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再好的教师也只能是这一过程的引导者,而不是主体。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
3.教学时增加材料与案例。初中学生对现实乃至国家大事都有一种了解的欲望,这就是一个契机。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灾区人民的援救和援建,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趣例”可以是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研究材料表明: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8%以上,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4.改革传统陈旧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鲜明生动的图片、投影、录像、电脑、教具等,但只有选择适当的媒体,才能使抽象、无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有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随着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例如,博引趣例法,我认为就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
二、注重教学互动环节,从合作交流中进行优化
教材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在自学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时一些教师出去参加观摩课、擂台课之后就觉得,“我们的学生哪有这么积极,哪有这样的能力”。其实不然,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只要我们敢于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慢慢地学生也敢于相互交流。我常常想起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还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彼此就各有两种思想”,经常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共同学习。课堂的互动、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对于积极参与者要及时鼓励,特别是要关注所谓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体现的“惊人之处”,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三、注重学生体验,在自身实践中进行优化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高分可能是行动上的道德矮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1.采用角色扮演给学生提供道德体验机会。新教材有许多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本,使其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剧情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2.以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的活动,以达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感的目的。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主题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对这些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体探究活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盘考虑,灵活安排,以使学生体悟、内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要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