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建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之探索
【作者】 王 静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九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阅读能力发展中达到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高效课堂 创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获得有效发展的重要平台。新课标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意义,采取“以讲代读”、“以析替悟”的阅读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应有的阅读实践、理解体验、情感熏陶、思维想象等能力不能获得有效发展,从而使整个阅读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建设高效语文课堂呢?在多年的探索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便可走出一条高效课堂创建路子。
一、在阅读中注重学生参与兴趣培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参与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让主体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爱好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针对小学生好动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班班通”资源,把静态的文字视频化、形象化、动态化,并通过卡通文本、绚丽光线、悦耳声音、动感图片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文中描写蝴蝶动作的词有“飞过”、“穿过”、“越过”等词,这些动词学生很难理解,也无法区分,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到理解文本的快乐,我们可以制作出动画,让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动画能够轻松掌握到动词用法和区别。
二、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钥匙,也是学生获得朗读能力、良好语感和情感体验的有效培养方式。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我们要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我们教师要有淡化分析讲解的观念,不能自己把时间占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反复地读。当然,把读还给了学生,教师就不是没有事了,相反,还要积极授予学生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有必要范读,轻重缓急皆达意,抑扬顿挫总关情,没有必要的示范,学生是很难掌握这些技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学生一起朗读,共同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交流对话。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在反复模仿与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学起于思。思维不参与的学习是“心不在焉”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特别是思维要活跃灵动。这样,学习不仅有效果,更重要的是能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体现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就是我们不光要重视学生有没有读懂、有没有理解,更要通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思考中学习。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引导,那么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只会停留到字句或是表面情节上,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下课文,然后再提出问题。例如说在教学《难忘的八个字》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残疾儿童心理来激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文中的女孩会怎样做,或者是评价一下伦纳德老师的做法怎样,这样让学生结合实际,可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更多思考,在各抒己见中感悟主题、理解课文。
四、在阅读中注重学生良好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等能力。从语感概念我们可知,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对于小学生,语文知基础差,语感还处在较低水平。要培养语感,我认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通过积累来培养。从阅读开始,让学生在积累中不断成长,通过阅读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思维材料、情感材料、形象材料来增强自身语感,让学生阅读各类的有益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比如说很多朗朗上口的古诗词都是很有语感的,像是学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皎洁的月光洒向床头这样的画面,因此就要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从中找出自己的喜欢的词句,反复阅读,那么这样长期不断的积累下来,也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五、在阅读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阅读和写作,这两者是不可分开的。正如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样,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那就需要多阅读,积累大量的字词句,为写作储备素材和感情。小学生主要是语言方面的,如低年级写句子、中年级写片段、高年级写具体的事件、活动、动物、人物。只有这样持之经常,才能提炼写作之功。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二者分开教学,殊不知,小学生习作是从模仿开始的,脱离了范文的写作,学生只能“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写不出内容来。所以,小学写作教学必须与阅读结合起来进行。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但要重视词汇、字音的准确,而且还要有相应的语调、表情,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背景。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逐渐把口头的语言转成书面的语言。比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文中大榕树的描写可堪称模仿写作的范文上乘。在学生反复朗读体验后,我们可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中,阅读教学既是基础也是关键。我们要打造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想象力、写作能力,而且通过课内课外阅读结合的办法,提供更多更好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阅读能力发展中达到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钰枢,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凸显“听说读写”[J]. 江苏教育研究,2011.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高效课堂 创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获得有效发展的重要平台。新课标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意义,采取“以讲代读”、“以析替悟”的阅读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应有的阅读实践、理解体验、情感熏陶、思维想象等能力不能获得有效发展,从而使整个阅读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建设高效语文课堂呢?在多年的探索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便可走出一条高效课堂创建路子。
一、在阅读中注重学生参与兴趣培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参与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让主体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爱好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针对小学生好动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班班通”资源,把静态的文字视频化、形象化、动态化,并通过卡通文本、绚丽光线、悦耳声音、动感图片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文中描写蝴蝶动作的词有“飞过”、“穿过”、“越过”等词,这些动词学生很难理解,也无法区分,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到理解文本的快乐,我们可以制作出动画,让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动画能够轻松掌握到动词用法和区别。
二、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钥匙,也是学生获得朗读能力、良好语感和情感体验的有效培养方式。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我们要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我们教师要有淡化分析讲解的观念,不能自己把时间占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反复地读。当然,把读还给了学生,教师就不是没有事了,相反,还要积极授予学生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有必要范读,轻重缓急皆达意,抑扬顿挫总关情,没有必要的示范,学生是很难掌握这些技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学生一起朗读,共同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交流对话。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在反复模仿与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学起于思。思维不参与的学习是“心不在焉”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特别是思维要活跃灵动。这样,学习不仅有效果,更重要的是能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体现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就是我们不光要重视学生有没有读懂、有没有理解,更要通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思考中学习。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引导,那么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只会停留到字句或是表面情节上,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下课文,然后再提出问题。例如说在教学《难忘的八个字》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残疾儿童心理来激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文中的女孩会怎样做,或者是评价一下伦纳德老师的做法怎样,这样让学生结合实际,可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更多思考,在各抒己见中感悟主题、理解课文。
四、在阅读中注重学生良好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等能力。从语感概念我们可知,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对于小学生,语文知基础差,语感还处在较低水平。要培养语感,我认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通过积累来培养。从阅读开始,让学生在积累中不断成长,通过阅读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思维材料、情感材料、形象材料来增强自身语感,让学生阅读各类的有益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比如说很多朗朗上口的古诗词都是很有语感的,像是学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皎洁的月光洒向床头这样的画面,因此就要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从中找出自己的喜欢的词句,反复阅读,那么这样长期不断的积累下来,也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五、在阅读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阅读和写作,这两者是不可分开的。正如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样,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那就需要多阅读,积累大量的字词句,为写作储备素材和感情。小学生主要是语言方面的,如低年级写句子、中年级写片段、高年级写具体的事件、活动、动物、人物。只有这样持之经常,才能提炼写作之功。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二者分开教学,殊不知,小学生习作是从模仿开始的,脱离了范文的写作,学生只能“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写不出内容来。所以,小学写作教学必须与阅读结合起来进行。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但要重视词汇、字音的准确,而且还要有相应的语调、表情,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背景。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逐渐把口头的语言转成书面的语言。比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文中大榕树的描写可堪称模仿写作的范文上乘。在学生反复朗读体验后,我们可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中,阅读教学既是基础也是关键。我们要打造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想象力、写作能力,而且通过课内课外阅读结合的办法,提供更多更好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阅读能力发展中达到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钰枢,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凸显“听说读写”[J]. 江苏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