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有效学习

【作者】 边巴普尺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门布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些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发问与教师提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发问”,教师必须“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互动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会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由此衍生出能够开启求知天窗的问题。这样的“问”,会很好地促进课堂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合理设计教师的提问 
        1.开门见山的问   开门见山的问是直接向学生摆明教学的主题,是整堂课的主线。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等教学环节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比例尺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创设情景的问   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引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法创设提问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力,学生愿意学习,就自然地引入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中。 
        3.穷追不舍的问   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深入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联系,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加强思维深度、广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层次分明的问   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是整堂课的递进。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梳理、总结,从而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科学引导学生的发问 
        1.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
        数学教学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大家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的。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要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别的同学帮助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肯定和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2.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发现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知识以外的东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求知的渴望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升华。如在讲授“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堂上问:“如果没有钟表你还会看时间吗?”。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太阳知道时间,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如果是阴天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滴水,立刻就有学生说如果没有水怎么办?等等。又如在讲授退位减法时,当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提高。 
        3.引导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提示学生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思考质疑的快乐。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式,“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成功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样有效的发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有讲究课堂“问”的艺术,学生才会“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把握数学课堂“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魅力的点睛之笔,是教学活动走向成功的关键,值得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