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作者】 吴海彬
【机构】 山东省昌乐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他是适应高校选拔的需要。
一、历史分析思维方法须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1)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2)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3)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4)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又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l)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学生回答: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有缓慢发展。但在清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大门,从此,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掠取了大量权益,使中国一步步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历史分析思维方法须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1)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2)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3)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4)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又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l)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学生回答: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有缓慢发展。但在清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大门,从此,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掠取了大量权益,使中国一步步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