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语文教师的情感修养
【作者】 张 涛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教育体育局
【摘要】【关键词】
【正文】情感是人是人类生存和交流的基本要素之一,更是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入情、移情、陶情的境界。而作为语文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材去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性格、语言等方面不断得到提升。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能用高尚激越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美感上的满足,进而形成在“传情”之中“传道”,在“解情”之中“解惑”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富有感情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也能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是比较重要的。
一、在课堂上永远激情四射
一堂语文课,要给学生“美”的情感熏陶,创设“美”的氛围必不可少。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优雅的教学姿态,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深邃独到的研究阐发,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当教师的言行举止渗透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美”时,学生才能尽快进入“美”的氛围之中,情感教育才能得以实施。教材是启迪学生情感的一把金钥匙。走入课文,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对信念的追求;能体会到艳如春花的热情,感天动地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奋争。
二、老师要具有较强的情感理解力与表现力
文学创作是作者运用艺术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阐述生活哲理的过程。文学欣赏则是从作品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进行完整、清晰的感知,通过联想,在再造想象中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的过程。教师只有将作品中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为在课堂上传递这种感情打好基础。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教师的教学情感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为学生所接受,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教学中去,如何以饱满的情绪去创设感情氛围,实在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引起学生感情投入,从而使学生思想品格升华的关键,当然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情感表现力,或者说教师如何才能实施好情感教育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1、范读——现情
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范读将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教师朗读时应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温情脉脉处不妨“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恰恰如莺啭”,义愤填膺时“铿锵有力”。其二,语速要快慢相宜,疾徐有致。读到紧张之处,语速要快,一泻千里;读到忧伤之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诉如泣。总之,范读要读出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
2、讲解——激情
课文中语言的情和义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不了解语意就不能领情。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首先,教师讲课时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每篇课文在感情上都有一个基本格调,如《海燕》的豪迈高亢,《春》的清新优美,《小石潭记》的孤寂空灵……课堂教学要因情解文,使学生能够因文激情。其次,教师要沉浸到对字、词、句、篇的分析中去,引导学生透过字字句句,领会文之理、文之情。
3、设境——引情
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吴乔说:“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创设相关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情。比如下雪天时品读写雪的文字,春暖花开时学习写春的佳作,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情感调动应从细微处入手
情感是联系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正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大星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由此可见,师生相互信任,感情融洽,便可以营造出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了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学、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说的虽是写作,但同样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果,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济南的冬天”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思乡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在所有的教师中,对情感表达要求最多的应该是语文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丰富、充沛的人,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更是一个善于感动他人和容易被感动的人。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教一个班级学生三年语文课,学生就从来没有看见他被作品感动得热泪盈眶,或者从未看见他义愤填膺,那他肯定不是一个好语文教师。表情倦怠、审美疲劳、萎靡不振、麻木不仁、不温不火、不苟言笑,肯定是拙劣的语文教师的形象。相反,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神清气爽、激情洋溢、神采奕奕、善于审美,富有感染力的教师。
总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又能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钻研传情艺术,在一个个“情感场”中传授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一、在课堂上永远激情四射
一堂语文课,要给学生“美”的情感熏陶,创设“美”的氛围必不可少。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优雅的教学姿态,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深邃独到的研究阐发,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当教师的言行举止渗透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美”时,学生才能尽快进入“美”的氛围之中,情感教育才能得以实施。教材是启迪学生情感的一把金钥匙。走入课文,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对信念的追求;能体会到艳如春花的热情,感天动地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奋争。
二、老师要具有较强的情感理解力与表现力
文学创作是作者运用艺术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阐述生活哲理的过程。文学欣赏则是从作品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进行完整、清晰的感知,通过联想,在再造想象中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的过程。教师只有将作品中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为在课堂上传递这种感情打好基础。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教师的教学情感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为学生所接受,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教学中去,如何以饱满的情绪去创设感情氛围,实在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引起学生感情投入,从而使学生思想品格升华的关键,当然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情感表现力,或者说教师如何才能实施好情感教育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1、范读——现情
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范读将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教师朗读时应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温情脉脉处不妨“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恰恰如莺啭”,义愤填膺时“铿锵有力”。其二,语速要快慢相宜,疾徐有致。读到紧张之处,语速要快,一泻千里;读到忧伤之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诉如泣。总之,范读要读出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
2、讲解——激情
课文中语言的情和义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不了解语意就不能领情。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首先,教师讲课时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每篇课文在感情上都有一个基本格调,如《海燕》的豪迈高亢,《春》的清新优美,《小石潭记》的孤寂空灵……课堂教学要因情解文,使学生能够因文激情。其次,教师要沉浸到对字、词、句、篇的分析中去,引导学生透过字字句句,领会文之理、文之情。
3、设境——引情
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吴乔说:“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创设相关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情。比如下雪天时品读写雪的文字,春暖花开时学习写春的佳作,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情感调动应从细微处入手
情感是联系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正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大星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由此可见,师生相互信任,感情融洽,便可以营造出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了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学、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说的虽是写作,但同样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果,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济南的冬天”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思乡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在所有的教师中,对情感表达要求最多的应该是语文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丰富、充沛的人,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更是一个善于感动他人和容易被感动的人。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教一个班级学生三年语文课,学生就从来没有看见他被作品感动得热泪盈眶,或者从未看见他义愤填膺,那他肯定不是一个好语文教师。表情倦怠、审美疲劳、萎靡不振、麻木不仁、不温不火、不苟言笑,肯定是拙劣的语文教师的形象。相反,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神清气爽、激情洋溢、神采奕奕、善于审美,富有感染力的教师。
总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又能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钻研传情艺术,在一个个“情感场”中传授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