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现代诗歌教学有效性的些许思考
【作者】 李 虎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现代诗歌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从传统“串进缕析”中更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反复读、多品味,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代诗歌 教学有效性 提高
现代诗歌,包括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现代诗歌”,也包括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诗歌”,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形式自由灵活,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因而倍受人们喜爱。加强现代诗歌教学,不仅有利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世界和心理气质发生积极变化,起到情感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这对于世界观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更有积极意义。然而,长期的“应试”讲解教学模式,让诗歌教学也走了“串讲缕析”道路,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没有发挥诗歌育人的应有作用。因此,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创新策略,开启诗歌教学新征程。
一、配乐朗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理解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说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尚且如此,现代诗歌也不例外。现代诗歌语言简洁,篇幅相对较短,更利于学生朗读,记忆,只是我们很多教师直奔主题式的教学观念占了上风,挤占了学生朗读时间。因而,潜藏于文本中的抽象的意境就没有被学生想象、感受到,故而他们觉得难懂。实践中我们有这样感受初次读时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读第一遍时只能感受到这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再读时则会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而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而不是抱有别的目的,或者一厢情愿。没有这样的一遍一遍朗读,我们很难有这样的体会,更不会有这样的深刻认识、理解。所以,现代诗歌教学,我认为读为先、读为主是其教学的主要策略,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当然,简单地读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必须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和强烈兴趣,让他们带着感情深情地朗读。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实施配乐朗读。我们知道,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在反复吟诵中获得诗歌理解。
二、拓宽内容,让学生在知识链接中开阔眼界
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只对诗歌本身进行教学,还应拓展诗歌相关内容,如诗歌背景、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内容进行传授。这不仅是为了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更重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诗歌,理解内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纸上谈诗,而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学习的习惯。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在自由联想中体味意象
诗歌教学,如果仅纸上谈兵,我们是无法真正体会诗歌内容的,更无法体味诗歌情感,也无法透过纸面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当中要以历三个层面:作者心中的诗、纸面上的诗、读者心中的诗,这三者的物理介质虽一样,但所表达的情感、意象却有所不同。诗中描绘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它是经过诗人融情似的“改造处理”,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汉化”。因此,要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感情,首先就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而纸上的诗只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桥梁,一种沟通平台。读者心中的诗由于读者在阅读理解时加上了自身个人阅历,有着不同理解和感受,“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证明。而读者能否正确理解作者情感和描绘内容,就只有放飞想象,在结合自身经历中自由联想,通过感受、体会等方式捕捉意象,形成意境。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炉台”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网”代表了“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灰烬”、“余烟”代表了“破灭的希望和理想”……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就会给这首诗的解读造成阻碍;相反,如果了解了这些意象,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读懂这首诗了。
四、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加深认识
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诗歌学习也是一样,学以致用既能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也能促进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掌握。在现代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模仿,尝试诗歌写作。但这需要我们引导,指导学生仿写。仿写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通过对诗歌仿写的“再创造”,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仿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例如在教学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时,简短的诗篇强烈地反映出两种生活,鲜明地体现着阶级意识,反映着贫富悬殊和阶级差别。这首诗虽富含哲理,但语言简短,易模仿,我们就可引导尝试写作,在充分朗读后让学生模仿写作,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意境,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总之,要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创新策略。面对学生读不懂、不爱读现代诗歌这个教学现状,我们应找出原因并加以剖析,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重视现代诗歌教学,推陈出新,探索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好方法,从而在迈向高效课堂建设的路上直奔主题。
参考文献:
[1]雷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J].文学教育(下),2008年。
[2]李瑛,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中有效性策略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
[3]张靖,在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读诗的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
[4]贾雪,关于诗歌教学的一些思索[J].才智,2008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代诗歌 教学有效性 提高
现代诗歌,包括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现代诗歌”,也包括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诗歌”,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形式自由灵活,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因而倍受人们喜爱。加强现代诗歌教学,不仅有利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世界和心理气质发生积极变化,起到情感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这对于世界观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更有积极意义。然而,长期的“应试”讲解教学模式,让诗歌教学也走了“串讲缕析”道路,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没有发挥诗歌育人的应有作用。因此,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创新策略,开启诗歌教学新征程。
一、配乐朗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理解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说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尚且如此,现代诗歌也不例外。现代诗歌语言简洁,篇幅相对较短,更利于学生朗读,记忆,只是我们很多教师直奔主题式的教学观念占了上风,挤占了学生朗读时间。因而,潜藏于文本中的抽象的意境就没有被学生想象、感受到,故而他们觉得难懂。实践中我们有这样感受初次读时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读第一遍时只能感受到这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再读时则会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而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而不是抱有别的目的,或者一厢情愿。没有这样的一遍一遍朗读,我们很难有这样的体会,更不会有这样的深刻认识、理解。所以,现代诗歌教学,我认为读为先、读为主是其教学的主要策略,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当然,简单地读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必须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和强烈兴趣,让他们带着感情深情地朗读。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实施配乐朗读。我们知道,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在反复吟诵中获得诗歌理解。
二、拓宽内容,让学生在知识链接中开阔眼界
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只对诗歌本身进行教学,还应拓展诗歌相关内容,如诗歌背景、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内容进行传授。这不仅是为了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更重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诗歌,理解内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纸上谈诗,而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学习的习惯。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在自由联想中体味意象
诗歌教学,如果仅纸上谈兵,我们是无法真正体会诗歌内容的,更无法体味诗歌情感,也无法透过纸面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当中要以历三个层面:作者心中的诗、纸面上的诗、读者心中的诗,这三者的物理介质虽一样,但所表达的情感、意象却有所不同。诗中描绘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它是经过诗人融情似的“改造处理”,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汉化”。因此,要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感情,首先就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而纸上的诗只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桥梁,一种沟通平台。读者心中的诗由于读者在阅读理解时加上了自身个人阅历,有着不同理解和感受,“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证明。而读者能否正确理解作者情感和描绘内容,就只有放飞想象,在结合自身经历中自由联想,通过感受、体会等方式捕捉意象,形成意境。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炉台”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网”代表了“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灰烬”、“余烟”代表了“破灭的希望和理想”……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就会给这首诗的解读造成阻碍;相反,如果了解了这些意象,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读懂这首诗了。
四、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加深认识
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诗歌学习也是一样,学以致用既能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也能促进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掌握。在现代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模仿,尝试诗歌写作。但这需要我们引导,指导学生仿写。仿写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通过对诗歌仿写的“再创造”,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仿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例如在教学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时,简短的诗篇强烈地反映出两种生活,鲜明地体现着阶级意识,反映着贫富悬殊和阶级差别。这首诗虽富含哲理,但语言简短,易模仿,我们就可引导尝试写作,在充分朗读后让学生模仿写作,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意境,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总之,要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创新策略。面对学生读不懂、不爱读现代诗歌这个教学现状,我们应找出原因并加以剖析,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重视现代诗歌教学,推陈出新,探索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好方法,从而在迈向高效课堂建设的路上直奔主题。
参考文献:
[1]雷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J].文学教育(下),2008年。
[2]李瑛,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中有效性策略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
[3]张靖,在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读诗的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
[4]贾雪,关于诗歌教学的一些思索[J].才智,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