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 刘春燕

【机构】 新疆和静县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被视作是关键。高中语文新课程将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强调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培养   高中学生  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语文资源,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创设探究的情境,从而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般含下列步骤:①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②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精心将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④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精益求精。
  二、平等式的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质疑 
  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第4~6节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很快将学生思维集中到课文主题上。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而不去见晋侯?学生很容易就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出郑国得罪的只是晋国,而不是秦伯,相对来说说服秦伯要比晋侯容易多了。二是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三、挖掘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
  我们知道新时期的高中学生多为90后的青年,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爱好。有些学生由于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有可能很高,但也有些学生学识和见识很低,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天壤之别,难以逾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的文本进行“对话”,最终达到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和文章内涵上的感悟。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让学生细读文章的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那些村童为什么敢于面对发怒的老头进行作贼,竟然还是嘻嘻哈哈、大摇大摆抱起稻草地走入竹林?此时可能有的学生说这是杜老先生的幽默之笔,不可能出现小孩守着老头偷东西的事件,并且偷得还是现如今的垃圾--一根稻草。此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播,让学生能够想到“贫困”这个词,然后再引导点拨,拓展教材内容,联系作者写作的意境:当时发生安史之乱后,老百姓还处于民不聊生的境地。这些群童可能是家境贫困,才会做了盗贼,抱走那些的茅草,进而深刻理解作者描述的"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四、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彰显个性
  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探究者。教学的结果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只有这样方能够显示出学习的魅力,学习的作用。维持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放飞思绪,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各抒己见,畅谈出学习文章后个人的所得所感,以及创造性的拓展认识。
  五、因材施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学会学习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新时期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让高中学生充分“暴露”本性来配合课堂气氛,进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师讲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而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总之,探究性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养成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在连环推进的动态中长知识,练能力,增才干,逐步进入会读书,善于探究,乐于创新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冰.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7年14期
  [2] 于贵春.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N].黔西南日报.2010年
  [3] 朱学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