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德授业 艺从心出
【作者】 秦志敏
【机构】 宁夏银川市银川九中阅海分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良好的师德是一名教师立足于教师岗位的基础,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具有的个人素质,也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条件。要树立自身的远大职业道德,时刻遵守教师职业的操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要准确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必须懂得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垂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让我们的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有益于终生的真正教诲。
关键词:师德培养 职业操守 道德信念 行为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洛克还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何为德?德的本意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反自然规律去提升自我。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以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而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语)这是中国古代圣贤对德之重要性的描述。韩愈《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然而,倘若仅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师之标准,不过只是世俗训导、口耳之学罢了。韩愈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远矣,“师”的根本要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传道理、教授学业、讲解疑惑,而更在于教师自身对于“德”的遵守与传播。
实际上,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以自身的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格感召人格,以智慧点燃智慧的过程。教师的劳动,既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又担负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前途。或者说,教师的责任重大,它承载着国家、社会、家庭三者的期盼。作为一名从事初中教学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属“成人前”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师德是一名教师立足于教师岗位的基础,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具有的个人素质,也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条件,否则其他条件要求也就无从谈起。
作为初中教师,我认为必须自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树立自身的远大职业道德,时刻遵守教师职业的操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职场人士为了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的良好习惯,这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品质。如今,“以德治国”是我国既定的大政方针之一。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由于受到外在许多方面的影响,学校也并非是一片净土,因此在教师队伍中落实道德教育,我以为同样是当务之急。
其次,要准确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道德理念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是道德理念最基本的常识。比起国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者”,中国的教师更重视这方面。这在许多俗语、谚语中便可略见一二。尽管中西方在语言学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如“谦受益,满招损”,所对应的英文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如“人贵自知之明”,所对应的英文有“He is not wise that is not wise for himself.”但在根本理念上,西方国家的教师更注重个人的意志,往往忽视了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简单说就是他们更注重向学生“授业”,更注重学生的个性。要知道,现在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很强的,作为教师,必须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把对学生的了解、认识、掌握提升到理解层面,再融入到职业道德理念之中,丰富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做到掌控局面和传播道理的准确性。
第三,必须懂得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如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等。“情感”亦称“感情”,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则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观点更是有着一定的差别。西方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犯既定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中国人则认为,社会舆论和评价同样如同一道捍卫道德的墙,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和一切与自己有关系的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关系。因此,其职业道德情感的真诚,往往就体现在和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上。因而,教师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将自己对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等的正确理解与行为,一点点地传播给自己的学生,这也是职业道德情感的一种体现。
第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初中学生从小学步入中学,正处在长身体、定性格,以及对新环境、新内容的适应与掌握之中。我们权且把存在于学生身上的诸多“不适应”看做是“贫”,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在方方面面都必须自觉克服困难,奋力排除教学工作中的障碍,懂得怎样处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适应”。否则,从教师身上流露出的消极情绪、厌世情绪等,必然会作为一种负能量的剌激反馈到学生的身上,给他们造成更强的压力感。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将与他一生的发展、生活、工作乃至身体都有直接的关系。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作性格即命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当时刻注意对负能量性格的克制,尤其不能够在学生面前流露,更不能用言语刺激他们。要知道,意志品质的培养的过程也是对其思想品德的一种磨炼。中世纪波斯(今伊朗)诗人萨迪说得好:“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气势汹汹往往就是道德意志不坚强的一种表现。
第五,必须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于自己生活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所谓职业道德信念,则是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它是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炽烈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信念通常跟情感、意志融合在一起,表现为一种生活立场,支配着人们的言行。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坚定信仰信念,恪守职业道德,约束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工作机会,恪守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环境,为人师表,不为名利心所困。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也同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目的。总之,教师必须时刻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依法治教,廉洁从教,尊敬家长,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最后,作为一名初中教师,要注重对自身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传播。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这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事情。其实,“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德育的渗透。正所谓以德授业,艺从心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班级的活动,将德品(注:是德品)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心,和他们培养与建立深厚的友情,在情感中渗透正确的德品理念。在平素,要善于表扬、善于关心、善于尊重、善于信任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在一次次的善于中,强化对每一个个体德品的管理,释放并形成健康的德品的氛围。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即教师自身的德品,必须具备健康性和社会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教师须品行端正,一身正气,躬行实践,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威信的建立,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这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更应当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的,并且还应当通过一点一滴的言行影响自己的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灵泉,更应当是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我们说,物以载道,艺从心出,灵韵天成,不可强取硬索。垂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让我们的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终生的真正教诲。
作者简介:秦志敏,女,银川九中阅海分校英语组组长,曾获全国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关键词:师德培养 职业操守 道德信念 行为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洛克还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何为德?德的本意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反自然规律去提升自我。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以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而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语)这是中国古代圣贤对德之重要性的描述。韩愈《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然而,倘若仅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师之标准,不过只是世俗训导、口耳之学罢了。韩愈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远矣,“师”的根本要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传道理、教授学业、讲解疑惑,而更在于教师自身对于“德”的遵守与传播。
实际上,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以自身的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格感召人格,以智慧点燃智慧的过程。教师的劳动,既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又担负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前途。或者说,教师的责任重大,它承载着国家、社会、家庭三者的期盼。作为一名从事初中教学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属“成人前”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师德是一名教师立足于教师岗位的基础,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具有的个人素质,也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条件,否则其他条件要求也就无从谈起。
作为初中教师,我认为必须自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树立自身的远大职业道德,时刻遵守教师职业的操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职场人士为了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的良好习惯,这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品质。如今,“以德治国”是我国既定的大政方针之一。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由于受到外在许多方面的影响,学校也并非是一片净土,因此在教师队伍中落实道德教育,我以为同样是当务之急。
其次,要准确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道德理念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是道德理念最基本的常识。比起国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者”,中国的教师更重视这方面。这在许多俗语、谚语中便可略见一二。尽管中西方在语言学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如“谦受益,满招损”,所对应的英文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如“人贵自知之明”,所对应的英文有“He is not wise that is not wise for himself.”但在根本理念上,西方国家的教师更注重个人的意志,往往忽视了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简单说就是他们更注重向学生“授业”,更注重学生的个性。要知道,现在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很强的,作为教师,必须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把对学生的了解、认识、掌握提升到理解层面,再融入到职业道德理念之中,丰富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做到掌控局面和传播道理的准确性。
第三,必须懂得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如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等。“情感”亦称“感情”,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则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观点更是有着一定的差别。西方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犯既定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中国人则认为,社会舆论和评价同样如同一道捍卫道德的墙,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和一切与自己有关系的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关系。因此,其职业道德情感的真诚,往往就体现在和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上。因而,教师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将自己对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等的正确理解与行为,一点点地传播给自己的学生,这也是职业道德情感的一种体现。
第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初中学生从小学步入中学,正处在长身体、定性格,以及对新环境、新内容的适应与掌握之中。我们权且把存在于学生身上的诸多“不适应”看做是“贫”,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在方方面面都必须自觉克服困难,奋力排除教学工作中的障碍,懂得怎样处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适应”。否则,从教师身上流露出的消极情绪、厌世情绪等,必然会作为一种负能量的剌激反馈到学生的身上,给他们造成更强的压力感。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将与他一生的发展、生活、工作乃至身体都有直接的关系。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作性格即命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当时刻注意对负能量性格的克制,尤其不能够在学生面前流露,更不能用言语刺激他们。要知道,意志品质的培养的过程也是对其思想品德的一种磨炼。中世纪波斯(今伊朗)诗人萨迪说得好:“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气势汹汹往往就是道德意志不坚强的一种表现。
第五,必须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于自己生活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所谓职业道德信念,则是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它是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炽烈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信念通常跟情感、意志融合在一起,表现为一种生活立场,支配着人们的言行。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坚定信仰信念,恪守职业道德,约束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工作机会,恪守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环境,为人师表,不为名利心所困。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也同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目的。总之,教师必须时刻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依法治教,廉洁从教,尊敬家长,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最后,作为一名初中教师,要注重对自身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传播。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这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事情。其实,“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德育的渗透。正所谓以德授业,艺从心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班级的活动,将德品(注:是德品)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心,和他们培养与建立深厚的友情,在情感中渗透正确的德品理念。在平素,要善于表扬、善于关心、善于尊重、善于信任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在一次次的善于中,强化对每一个个体德品的管理,释放并形成健康的德品的氛围。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即教师自身的德品,必须具备健康性和社会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教师须品行端正,一身正气,躬行实践,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威信的建立,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这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更应当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的,并且还应当通过一点一滴的言行影响自己的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灵泉,更应当是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我们说,物以载道,艺从心出,灵韵天成,不可强取硬索。垂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让我们的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终生的真正教诲。
作者简介:秦志敏,女,银川九中阅海分校英语组组长,曾获全国公开课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