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社会负面影响给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带来的困难
【作者】 汉亚玲
【机构】 陕西西安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时常会遇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符的现象,这些社会负面新闻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喜爱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而传播,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爱国情感。
关键词: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新闻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阵地,自身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教育目标还是正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这是现代人具有的素质。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 现在,人们碰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政治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政治课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及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时代和个人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对培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用人才奠定基础。
首先社会新闻具有贴近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媒体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也不断增多,然而,各种媒体中对社会新闻报道的视角、侧重点也令不少专家、学者担忧,因为一些不良社会新闻给青少年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其次,网络环境给不少高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直接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思想感情,往往把德育变为干巴巴的条款,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缺乏情感体验,思想教育变成了文字的积累,使学生忙于整理笔记,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谈自己的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课本知识相悖的想法。例如在讲到监督权时学生就会说“谁敢去举报,如果人家上面有人,举报不成,自己还会被报复”,这些 社会负面影响给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带来的困难,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永远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空洞的,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知、情、信、意、行,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五大要素。其中“信”是最核心的要素。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所教的内容深信不移,才可能在实践中锲而不舍去实行,从而使认识转化为行为,使信念上升为信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教的内容坚信不移,我认为必须从真实入手。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教材观出现了重大转向,其根本特征为“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或案例、或课程资源),而不是学生必须全盘接受的认知对象和内容。也就是说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因此,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爱国情感。要活化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最鲜活的信息补充、充实教材。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慢慢地在政治课活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与此相反的情况。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且又比较调皮,在课堂活动中时有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发生,显得课堂纪律比较乱。我认为,处理这一矛盾首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切不可矫枉过正。使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平时教学中尽力多鼓励、多引导学生,少训斥、不挖苦学生,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上的信心和帮助,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一切相关的积极情绪。在严而有度的原则下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方国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吴一凡.首都师范出版社
作者简介:姓名:汉亚玲性别:女 出生年:1984 职称: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政治的情感态度较直观教育。
关键词: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新闻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阵地,自身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教育目标还是正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这是现代人具有的素质。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 现在,人们碰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政治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政治课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及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时代和个人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对培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用人才奠定基础。
首先社会新闻具有贴近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媒体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也不断增多,然而,各种媒体中对社会新闻报道的视角、侧重点也令不少专家、学者担忧,因为一些不良社会新闻给青少年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其次,网络环境给不少高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直接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思想感情,往往把德育变为干巴巴的条款,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缺乏情感体验,思想教育变成了文字的积累,使学生忙于整理笔记,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谈自己的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课本知识相悖的想法。例如在讲到监督权时学生就会说“谁敢去举报,如果人家上面有人,举报不成,自己还会被报复”,这些 社会负面影响给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带来的困难,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永远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空洞的,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知、情、信、意、行,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五大要素。其中“信”是最核心的要素。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所教的内容深信不移,才可能在实践中锲而不舍去实行,从而使认识转化为行为,使信念上升为信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教的内容坚信不移,我认为必须从真实入手。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教材观出现了重大转向,其根本特征为“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或案例、或课程资源),而不是学生必须全盘接受的认知对象和内容。也就是说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因此,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爱国情感。要活化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最鲜活的信息补充、充实教材。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慢慢地在政治课活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与此相反的情况。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且又比较调皮,在课堂活动中时有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发生,显得课堂纪律比较乱。我认为,处理这一矛盾首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切不可矫枉过正。使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平时教学中尽力多鼓励、多引导学生,少训斥、不挖苦学生,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上的信心和帮助,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一切相关的积极情绪。在严而有度的原则下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方国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吴一凡.首都师范出版社
作者简介:姓名:汉亚玲性别:女 出生年:1984 职称: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政治的情感态度较直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