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历史教学应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卢丙伟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标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就要抓住学科特点,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相应渗透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一、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提高德性与智性的主要资源。德育与智育的融合,绝不是外加。而是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资源,使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发出育人的光彩。教科书中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其道德观念并附加了浓厚的情感。在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根据学情用好、用活、用实。翻开历史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表现出了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表现了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全面分析比较,强化德育教育 
  执教《辛丑条约》时,我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深水火热之中。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分析比较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德育教育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和图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视电影和文艺节目,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水平。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飞夺沪定桥的材料,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这在世界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精神鼓励了学生,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四、发挥名人效应,激发德育教育 
  初中生是一个活泼、开朗、思想意识大胆前卫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开放,他们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宽泛,包括现实生活、书本、网络等。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引导和鼓励以历史名人、伟人为榜样,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以及远大理想和伟大抱负的树立。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切入到历史事件中,然后逐步展开,使学生在人与文本的交流之中掌握历史知识;同时,把这些人物作为一个楷模、一个榜样树立在自己心中。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自忠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等等,每一个人的每一段故事,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教科书。学生在丰富书本知识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到历史名人的魅力,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得到了升华。
  五、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德育实效 
  根据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进行道德素质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 神,是以无数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斗事迹凝集、表现出来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史实。其中既有迷茫和探索,也有失误和成功,既有屈辱和抗争,也有挫折和奋斗。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史实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吸收学科领域的新成果,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这样既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亦可大大增强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历史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