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对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作者】 张照勇
【机构】 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关键词: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 教学设计 指导意义
一、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要义
加涅认为,学习有独立过程,因为没有教,学生也可以自学;教没有独立过程,因为教只是帮助学,教不能离开学。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对加涅的理论进一步反思和完善,提出了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如下图)。
广义知识学与教模型对大多数学生认知领域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学习都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把传统教学过程模型只着眼教师行为转变为关注师生的双边活动,并体现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这正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该模型可概括为“六步三阶段两分支教学”,具体解释为:第一阶段(上图中1-4)是新知识信息进入原有知识结构网络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学与教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和预期(学习目标),没有足够的注意和合适、明确的目标就形不成有意义的记忆;第二步,就是要激活原有知识作为接受新信息的经验基础;第三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自我感知,也包括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最后就是要完成新旧知识的恰当结合,形成具有新格局、新内容的知识信息网络。第二阶段(上图中5)是知识得以确实性理解、巩固并内化,形成陈述性的知识体系,同时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身意义的程序性知识即学习策略。因此,这一阶段对新知有两种发展方向,陈述性知识继续以命题的形式,经过复习巩固,通过新旧知识的融合对信息体系进行整合;另一个方向是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状态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上图中6)是把不同类型的知识提取出来解决不同的问题,陈述性知识体现用来对外解决“是什么”问题的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体现用来对内解决“怎么办”问题的认知策略。以上三个阶段是学与教得以有效实现的必经阶段,如果缺少一个,那么具有引起的能力和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不能发生。
二、模型对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指导
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在处理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关系上做到了高度统一,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时期,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做到科学、精彩、有效是关键,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教师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保证。在此,以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为指导,以“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沪教版)”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怎样利用这一模型进行教学设计。
(一)新知识信息习得阶段。根据模型理论这一阶段要分四个步骤进行。1、注意和预期。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有充分引起学生注意的教学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引入,当然方法也很多。建议在本课时教学时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入(如在喝糖水时如果嫌不甜会怎么办?水杯里的水能无限制的溶解糖吗?)。学习预期就是学习目标,制定目标要正确(符合课程标准)、准确(要符合教学内容)、明确(要让学生明白)。如本课时的目标之一为“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并能用语言说出来”,不能描述为“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前者对目标的描述具体明确,后者则过于笼统。2、提取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根据模型理论,新的知识信息要通过在原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才能完成学习过程。如本课时设计了二个小实验:一是取相同体积的水,分别加入细砂、食盐(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判断各自的溶解情况);二是取两块带有食物油的布片,一块放在水里,一块放在汽油里(学生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做出现象判断)。利用这种方式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实现知识系统的重建。3、对信息材料有组织的呈现。在此环节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用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性感知。如对上述两个实验现象提出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溶质的种类(性质)关系,并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出来。4、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融合。此环节就是要把新知识镶嵌于旧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上述两个实验对学生来讲是感性、碎片性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了要使物质溶解是有理性条件的,形成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新的认识机制。
(二)知识巩固和形成认知策略。进入此环节后学与教向两个方向发展,这需要师生的紧密配合,也需要生生间的合作探究,真正内化陈述性知识,升华程序性知识。如本课时这时可以设计课堂自评训练(可以采取生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师所设计的训练内容要做到有针对性、提升性和一定的综合性(举例略)。这一环节和第一阶段一起作用的结果是要对陈述性知识加以巩固(如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对实验设计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表象到本质,学会科学实验验证事实的方法和过程(条件、猜想、设计、操作、现象、结论),获得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认知策略。
(三)知识迁移和应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学生能把习得的知识和智慧技能自觉的提取出来、会有逻辑性的迁移、会触类旁通的应用,多是采取强化练习的方式完成。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把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性、准确性和高效性作为重点。如在本课时可以设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不可能的是……”的反情境性选择题和“汽油可以洗去衣服上油渍的原理和哪种情况原理相同…….”(提供化学变化的选项)的迁移性选择题等。这一阶段教师设计合理的、有智慧的题目是关键。
以上是利用模型原理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与教一部分教学设计的说明,当然本课时还有其他内容,也可以遵循这样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学,在此仅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旨在阐明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对教学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现代教学设计》,作者:皮连生 刘杰
作者简介:张照勇,系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教研室(通讯地址)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要义
加涅认为,学习有独立过程,因为没有教,学生也可以自学;教没有独立过程,因为教只是帮助学,教不能离开学。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对加涅的理论进一步反思和完善,提出了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如下图)。
广义知识学与教模型对大多数学生认知领域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学习都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把传统教学过程模型只着眼教师行为转变为关注师生的双边活动,并体现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这正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该模型可概括为“六步三阶段两分支教学”,具体解释为:第一阶段(上图中1-4)是新知识信息进入原有知识结构网络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学与教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和预期(学习目标),没有足够的注意和合适、明确的目标就形不成有意义的记忆;第二步,就是要激活原有知识作为接受新信息的经验基础;第三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自我感知,也包括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最后就是要完成新旧知识的恰当结合,形成具有新格局、新内容的知识信息网络。第二阶段(上图中5)是知识得以确实性理解、巩固并内化,形成陈述性的知识体系,同时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身意义的程序性知识即学习策略。因此,这一阶段对新知有两种发展方向,陈述性知识继续以命题的形式,经过复习巩固,通过新旧知识的融合对信息体系进行整合;另一个方向是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状态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上图中6)是把不同类型的知识提取出来解决不同的问题,陈述性知识体现用来对外解决“是什么”问题的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体现用来对内解决“怎么办”问题的认知策略。以上三个阶段是学与教得以有效实现的必经阶段,如果缺少一个,那么具有引起的能力和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不能发生。
二、模型对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指导
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在处理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关系上做到了高度统一,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时期,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做到科学、精彩、有效是关键,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教师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保证。在此,以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为指导,以“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沪教版)”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怎样利用这一模型进行教学设计。
(一)新知识信息习得阶段。根据模型理论这一阶段要分四个步骤进行。1、注意和预期。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有充分引起学生注意的教学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引入,当然方法也很多。建议在本课时教学时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入(如在喝糖水时如果嫌不甜会怎么办?水杯里的水能无限制的溶解糖吗?)。学习预期就是学习目标,制定目标要正确(符合课程标准)、准确(要符合教学内容)、明确(要让学生明白)。如本课时的目标之一为“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并能用语言说出来”,不能描述为“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前者对目标的描述具体明确,后者则过于笼统。2、提取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根据模型理论,新的知识信息要通过在原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才能完成学习过程。如本课时设计了二个小实验:一是取相同体积的水,分别加入细砂、食盐(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判断各自的溶解情况);二是取两块带有食物油的布片,一块放在水里,一块放在汽油里(学生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做出现象判断)。利用这种方式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实现知识系统的重建。3、对信息材料有组织的呈现。在此环节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用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性感知。如对上述两个实验现象提出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溶质的种类(性质)关系,并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出来。4、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融合。此环节就是要把新知识镶嵌于旧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上述两个实验对学生来讲是感性、碎片性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了要使物质溶解是有理性条件的,形成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新的认识机制。
(二)知识巩固和形成认知策略。进入此环节后学与教向两个方向发展,这需要师生的紧密配合,也需要生生间的合作探究,真正内化陈述性知识,升华程序性知识。如本课时这时可以设计课堂自评训练(可以采取生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师所设计的训练内容要做到有针对性、提升性和一定的综合性(举例略)。这一环节和第一阶段一起作用的结果是要对陈述性知识加以巩固(如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对实验设计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表象到本质,学会科学实验验证事实的方法和过程(条件、猜想、设计、操作、现象、结论),获得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认知策略。
(三)知识迁移和应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学生能把习得的知识和智慧技能自觉的提取出来、会有逻辑性的迁移、会触类旁通的应用,多是采取强化练习的方式完成。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把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性、准确性和高效性作为重点。如在本课时可以设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不可能的是……”的反情境性选择题和“汽油可以洗去衣服上油渍的原理和哪种情况原理相同…….”(提供化学变化的选项)的迁移性选择题等。这一阶段教师设计合理的、有智慧的题目是关键。
以上是利用模型原理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与教一部分教学设计的说明,当然本课时还有其他内容,也可以遵循这样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学,在此仅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旨在阐明广义知识学与教过程模型对教学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现代教学设计》,作者:皮连生 刘杰
作者简介:张照勇,系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教研室(通讯地址)教研员,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