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现状浅析
【作者】 代 婧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肖溪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就是不错选择 。但我们要注意克弊扬长,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手段 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进程中,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既改变了教的方式,又促进了学的方式转变,是传统任何媒介都不可比拟的。虽然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结合已有时日,师生也乐意运用,但在大量运用中,我们也不乏看到为媒体而媒体、为电教而电教的现象,过渡使用,甚至滥用现象大量存在,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特长优势,反而进入另一个误区---“机灌”。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简析其症状,以此引起我们反思。
一、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不够
在大量走访和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现代教学媒体对其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部分老师能够熟练操作、运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常规教学媒体手段,拥有了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能够在教学需要时自觉使用,而且自己主动搜集所需资源。但是,我们教师自主应用的积极性还不高,媒体教学常态化意识不浓,还需要进一步激发与调动,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媒体辅助教学,大多数教师是偶尔使用,或者当黑板书写使用,一些年长教师甚至基本不用。出现这些现状,原因很多,教学资源匮乏、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必要激励措施等,都是造成我们多媒体教学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习惯了“口头宣讲”的“一言堂”模式,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板算,用不着信息技术来辅助,也能把学生教懂。这实际是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教学的借口或托词。
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强
虽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经过了初期、中期培训,甚至经过了远程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提升能力培训,但还是有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强,有待提升。我们知道,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但如果我们教师操作不好,无法做课件,还会既耽搁时间,又弄巧成拙。我们从常规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到,个别教师只能简单地运用别人的课件或网上下载,出现问题时只能望空兴叹。一些稍微有点操作能力的教师,又缺乏教学能力,却只能简单地制作,没有技术性,我们知道,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需要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需要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课件制作,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画面设计要科学、直观、生动、鲜明,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体现。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课件制作要求不是非常熟悉、素材收集不够,将多媒体课件搞成教材文字的简单“翻版”;模拟实验、动画不符合科学原理,画面不够真实;在处理课件界面大小、美化界面方面出现问题;画面构图、文字、色彩、配音等方面处理不够恰当,导致课件制作不够科学准确,从而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现。事实上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课堂老师并不多。互联网上课件颇多,可手到拿来。在起步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学中对象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画蛇添足。
三、信息技术运用方法不当
从平时教学活动看,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上,或蜻蜓点水式的使用,或者“满堂用”,把教材内容全部通过电子白板呈现,把教学讲解改为多媒体演示,教师就只管点鼠标,学生跟着鼠标走。这样的课堂很多,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机灌”,教学成了放电影,教师是放客、学生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既缺乏师生对话互动,又让学生失去了积极参与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知道,课堂上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再好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出来,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抑制师生的一些突发灵感,限制师生的创造。其实,真正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以多媒体为主角。只有认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辅助工具”的角色本质,遵循“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去运用它;并将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出现“教师、多媒体、学生互动”的积极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出现的“尴尬”,甚至误区,我们在大力倡导以媒体常态化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冷静反思,一定要克弊扬长,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能充分发挥优势,但这不等于“全堂用,处处用”。传统教学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不能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不能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对话交流,要继续发挥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气氛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必要的板书我们也是不可丢的,我们在板演过程,学生正好就可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学生审题、思考,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可以了,内容的串联往往不到位,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正确定位。
参考文献:
[1]俞国忠,巧借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J].现代阅读,2011年。
[2]柳成行,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年。
[3]王涛,利用计算机开展数学探究式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手段 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进程中,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既改变了教的方式,又促进了学的方式转变,是传统任何媒介都不可比拟的。虽然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结合已有时日,师生也乐意运用,但在大量运用中,我们也不乏看到为媒体而媒体、为电教而电教的现象,过渡使用,甚至滥用现象大量存在,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特长优势,反而进入另一个误区---“机灌”。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简析其症状,以此引起我们反思。
一、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不够
在大量走访和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现代教学媒体对其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部分老师能够熟练操作、运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常规教学媒体手段,拥有了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能够在教学需要时自觉使用,而且自己主动搜集所需资源。但是,我们教师自主应用的积极性还不高,媒体教学常态化意识不浓,还需要进一步激发与调动,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媒体辅助教学,大多数教师是偶尔使用,或者当黑板书写使用,一些年长教师甚至基本不用。出现这些现状,原因很多,教学资源匮乏、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必要激励措施等,都是造成我们多媒体教学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习惯了“口头宣讲”的“一言堂”模式,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板算,用不着信息技术来辅助,也能把学生教懂。这实际是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教学的借口或托词。
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强
虽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经过了初期、中期培训,甚至经过了远程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提升能力培训,但还是有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强,有待提升。我们知道,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但如果我们教师操作不好,无法做课件,还会既耽搁时间,又弄巧成拙。我们从常规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到,个别教师只能简单地运用别人的课件或网上下载,出现问题时只能望空兴叹。一些稍微有点操作能力的教师,又缺乏教学能力,却只能简单地制作,没有技术性,我们知道,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需要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需要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课件制作,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画面设计要科学、直观、生动、鲜明,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体现。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课件制作要求不是非常熟悉、素材收集不够,将多媒体课件搞成教材文字的简单“翻版”;模拟实验、动画不符合科学原理,画面不够真实;在处理课件界面大小、美化界面方面出现问题;画面构图、文字、色彩、配音等方面处理不够恰当,导致课件制作不够科学准确,从而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现。事实上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课堂老师并不多。互联网上课件颇多,可手到拿来。在起步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学中对象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画蛇添足。
三、信息技术运用方法不当
从平时教学活动看,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上,或蜻蜓点水式的使用,或者“满堂用”,把教材内容全部通过电子白板呈现,把教学讲解改为多媒体演示,教师就只管点鼠标,学生跟着鼠标走。这样的课堂很多,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机灌”,教学成了放电影,教师是放客、学生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既缺乏师生对话互动,又让学生失去了积极参与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知道,课堂上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再好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出来,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抑制师生的一些突发灵感,限制师生的创造。其实,真正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以多媒体为主角。只有认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辅助工具”的角色本质,遵循“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去运用它;并将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出现“教师、多媒体、学生互动”的积极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出现的“尴尬”,甚至误区,我们在大力倡导以媒体常态化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冷静反思,一定要克弊扬长,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能充分发挥优势,但这不等于“全堂用,处处用”。传统教学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不能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不能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对话交流,要继续发挥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气氛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必要的板书我们也是不可丢的,我们在板演过程,学生正好就可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学生审题、思考,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可以了,内容的串联往往不到位,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正确定位。
参考文献:
[1]俞国忠,巧借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J].现代阅读,2011年。
[2]柳成行,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年。
[3]王涛,利用计算机开展数学探究式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