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者】 小巴桑
【机构】 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了,但现在仍有不少地方在应试教育的题海中“遨游”,如何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那种过于僵化的课堂,把学习变为一种乐趣,确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课程的 “ 学术性 ” 到重视课程的 “ 社会性 ” ,从 “ 以学科为中心 ” 向 “ 以学习者为中心 ” 转变,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也是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近二十年的化学教学中,为了能够圆满的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教学方法,在这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一部分经验与心得,下面说一说我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认知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例如,鲁科版教材 23页“活动.探究”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如何配置-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前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是教师一边讲实验步骤,一边自己操作示范,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强调的很到位,然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中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出错率很低,表面看来效果很好。事实上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自己并没有去思考。如果考试时稍加变动条件,学生就不知所向了。今年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配制0.5LNaCl溶液,要求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2mol,再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导引”和“工具栏”,明确配制的原则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强调几个关键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并找几个小组作简要汇报,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对于共性的错误和重要环节教师又作了强调,随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错误相对来说较多,我都一一进行纠正,纠正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围过来认真的听讲,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操作完成后找一个小组总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这一改动,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学习上有了成功感,兴趣浓厚了,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学习目标。
二.对课本实验探究 新教材针对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特点,编写时通过增加或改变实验呈现方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等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碱金属》第一节“钠”的有关性质就由原先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实验流程和启发引导中,感悟这种可切割金属的性质;再如,“离子反应”概念的导出,教材通过新增的环环相扣的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归纳出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之间进行的反应实质上就是Ba2+和SO42-之间的反应。这种变“师讲生听”为“学生自主”或“师生互动”的实验探究方法,正是新教材贯彻培养的科学方法模式之一。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最高法庭,你的推断、猜想对不对,不是老师说了算,也不是教材说了算。这就需要我们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研究性实验,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组织和引导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让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成为探究性问题
我们这儿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有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拴牛的地方为什么种上西瓜苗后不长或长得很慢”。这大概是农村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常识,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于是我布置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去查阅这样几个问题:
1. 牛的粪尿的酸碱性.
2. 西瓜苗适宜的土壤酸碱性
3. 为什么有样的结果
4.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行动得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多数学生能得出合理的结论:草食性动物的尿液呈碱性性,而西瓜苗所需要的土壤呈酸性,这样没有适宜的酸碱性西瓜苗就得不到很好的生长,所以有这样的结果,问题的解决是施用酸性肥料来解决。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同时也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了科学的方法(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到什么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照这条思路去开展研究,就有章可循,易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思维,促进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最好接上自来水”,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要不断地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去观察,去探索,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认知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例如,鲁科版教材 23页“活动.探究”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如何配置-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前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是教师一边讲实验步骤,一边自己操作示范,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强调的很到位,然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中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出错率很低,表面看来效果很好。事实上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自己并没有去思考。如果考试时稍加变动条件,学生就不知所向了。今年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配制0.5LNaCl溶液,要求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2mol,再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导引”和“工具栏”,明确配制的原则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强调几个关键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并找几个小组作简要汇报,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对于共性的错误和重要环节教师又作了强调,随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错误相对来说较多,我都一一进行纠正,纠正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围过来认真的听讲,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操作完成后找一个小组总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这一改动,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学习上有了成功感,兴趣浓厚了,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学习目标。
二.对课本实验探究 新教材针对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特点,编写时通过增加或改变实验呈现方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等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碱金属》第一节“钠”的有关性质就由原先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实验流程和启发引导中,感悟这种可切割金属的性质;再如,“离子反应”概念的导出,教材通过新增的环环相扣的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归纳出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之间进行的反应实质上就是Ba2+和SO42-之间的反应。这种变“师讲生听”为“学生自主”或“师生互动”的实验探究方法,正是新教材贯彻培养的科学方法模式之一。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最高法庭,你的推断、猜想对不对,不是老师说了算,也不是教材说了算。这就需要我们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研究性实验,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组织和引导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让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成为探究性问题
我们这儿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有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拴牛的地方为什么种上西瓜苗后不长或长得很慢”。这大概是农村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常识,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于是我布置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去查阅这样几个问题:
1. 牛的粪尿的酸碱性.
2. 西瓜苗适宜的土壤酸碱性
3. 为什么有样的结果
4.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行动得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多数学生能得出合理的结论:草食性动物的尿液呈碱性性,而西瓜苗所需要的土壤呈酸性,这样没有适宜的酸碱性西瓜苗就得不到很好的生长,所以有这样的结果,问题的解决是施用酸性肥料来解决。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同时也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了科学的方法(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到什么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照这条思路去开展研究,就有章可循,易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思维,促进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最好接上自来水”,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要不断地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去观察,去探索,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