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胡先锋

【机构】 厦门市禾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世界”,乐于与大师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而深入阅读文本是一条有效捷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建构文本和建构自我,以达到提升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 陌生化 多元化 少教多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要求:“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里是要说明,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世界”,乐于与大师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记忆和领悟,共同提高。
  雷斯尼克认为:“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作用。 ”吉布森和利文认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是提取意义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反应和对话等过程把文本中的各种信息纳入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使之成为个人经验的一部分,可以说阅读中的文本解读是一个对文本进行解码的连续性的过程。
  一、阅读教学要深入研究学情:
  就目前的经典阅读教学现状看,亟待反思教情,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研究学情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行动,是确保顺利实施教师的“少教”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学”的重要前提,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学情研究需要多元、细致、有深度,能依据“学情”准确预测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真正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以促进学生多学。以学定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
  二、阅读教学要尝试陌生化的文本解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以为首先对名著文本自己要有一个陌生化的解读过程,避免了熟悉后的定型。陌生化本是西方文化理论的一个概念,正式名次的提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什克罗夫斯基,他在《艺术的手法》一书中说:“艺术知识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的理论在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那里成熟起来,被称为“间离效果”,将人们所熟知和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在观众面前,让日常平凡的东西以不平凡的面目出现,引起观众惊奇,诱发观众思考。歌德说:“能从惯常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实际上陌生化的文本解读就是要求读者将文本视为陌生文本,用第一次去接触的心态,进行元文本阅读,一切仿若初见,在距离的陌生化全新阅读之下,产生新的感受和体会,不受既有结论的束缚,获得文本最直接,最本我的认识,摒弃原本的框架,以读者全新的视觉而不以教师的视觉来审视文本,获得的感受是最鲜活的,也更能贴近学生的感受。
  三、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阅读:
  这里所说的也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文本的复调理论。美·浦安迪先生说,我们翻开某一篇叙事文学时,常常会感到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的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物的口吻”说的是文本本身已存在多重对话了,而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存在好几个层次的多重对话,那是一个大型对话。巴赫金说:“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文本解读是多方面的、多声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阐释,是不同声音唱着同一首歌的大型和微型对话的综合。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和独特个性是教学的应有之义。
  四、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追求“少教”,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识记文本。但识记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建构文本和建构自我,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要建构“自己的世界”,让每一个学生的国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样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识记经典。
  同时教师对于早已熟知的经典文本用陌生化的视觉重新审视,联系时代新形势,读出新意来,给学生阅读文本以正确的指导,努力钻研文本,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对文本“完全陌生”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经典阅读和文本解读,获得审美上、文化上和生命体验上的享受,当阅读变成了一种快乐,那是经典阅读教学的旨归,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属。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曹明海《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2.程正民、李燕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程正民教授访谈录》[J] 教研天地.语文教学与研究.博导新观察 2012年第3期
  5. 杨思迪《积淀底蕴,提升素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及方法初探》.语文学刊.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厦门市禾山中学,姓名:胡先锋,职称:一级,职务: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