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育教学方法论之九:对评课标准的审视与思考

【作者】 申兰芳

【机构】 宁夏银川九中阅海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同样也是师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过程。评课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关乎被评教师的临场表现与实际能力,因此务必从实际出发,从临场表现入手,将观察到的、体味到的再结合平时的教学进行综合评判。在评课中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要客观,具有导向性和实效性。目前有关评课有侧重点不同或者干脆就是说法不同的几种标准,如裴娣娜教授的“五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叶澜教授的“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等,此外,作为教师应勇于对“评课”标准进行审视与思考,并且敢于亮出自己的想法,这同样也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关键词:教学活动  听课评课  审视思考
  我们知道,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同样也是师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经常会通过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什么是评课呢?评课即依照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对某个或者某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进行直接有效的价值评判。评课活动不仅能够促使被评教师最大限度地开展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评课让其他教师(包括评课者自身)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评课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关乎被评教师的临场表现与实际能力,因此务必从实际出发,从临场表现入手,将观察到的、体味到的再结合平时的教学进行综合评判。针对被评教师当堂课的思路是否清晰、环节是否紧凑、重难点是否突出、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方面是否有兴趣等方面进行整体科学评价。
  作为教师,但凡能够在课堂的有效时间内,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接受知识与探究问题二者相辅相成,这才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该达到的比较好的课堂教学境界。目前有关评课有侧重点不同或者干脆就是提法不同的几种标准,如裴娣娜教授的“五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叶澜教授的“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等,总结起来,无外乎“以评促教”“教评相长”,或者扬长避短、共同进步。有的同行提出,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必须走出过去“以教论教”的误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这大体是正确的。然而评课本身评的是教师这一特定本体,因为我们必须排除“这一个班”学生的层次差异之后,才能准确地考量被评者本真的课堂教学质量。应当看到,合格的教师会首先注重多数学生这一层面。否则,只为了顾及“被评”而将课堂教学搞成表演,就失去了教学本体的价值。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习惯了“以学评教”,只强调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令我们的课堂只专注于花哨、好看,减弱了“教”的作用。任何时候,过分强调哪一方,都是一种误区。
  课堂效果好坏,其最终结论是每一位听课的同事共同做出的。当然,评课者多多少少存在有本身素质、所学专长的限制。因此,在评课中就必须遵循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要建立在客观、具有导向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之上。这样讲,就有点像是针对评课者的要求。然而这种要求又是必须的。那么,评课者应该遵循怎样的一个标准、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首先,评课必须本着包容的态度,允许被评者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个性的存在。
  一个人一个方法,不同性格的人其教学风格必定有着差异。因此,我们务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这种差异,重在看实际效果。个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教师也不例外。“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心理学大词典》)面对共同的教材,同步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方针,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师必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同样具有个性的学生。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今的教师教学的重点已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一种学习的方法,传授一种学习的能力。如何传授,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是存在着许多的方式方法的。通常情况下,当学生们习惯并且接受了自己老师的课堂教学个性,是师生双方最大的快乐和成就。因此,在这种现实存在的特点之下,评课者绝不能够以己之喜好评断他人之喜好。
  其次,评课者应该视听课评课这种教研常规工作为寻找自我差距、做到共同进步的手段,而不是获得了一次“指点江山”、吹毛求疵甚至借题发挥的机会。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或许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个别同行利用听课评课的机会,对其他同事进行并不友善的指点。我们权且不以“师德”“人品”评价这种现象,但起码可以说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尽管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教师不一定是专家。我们可以通过完成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的完整、知识的全面、能力的突出和身心的健康,但在这一系列完成教育的重复过程中,最应该获利的其实是我们教师自己。因而,我们才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师德”,强调“人品”。当然,我不是说听课评课就一定不能指出被评者的不足。但我们评课者必须立足要高,切忌高谈阔论,纸上谈兵;指导要深,不能浮于表面,纠缠于枝节;评议要准,一针见血,箭箭中的;思维要活,巧妙变通,点石成金;指导要实,不能教条主义,充分尊重个性。
  有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课者和被评者因为存在着实际水平、认知角度、个性干扰等差异,往往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体味,从而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也就是评课的必要性。通过评课,我们力求的是一种激励性结果,一是对被听课者的激励,二是对参与听课的其他教师的激励。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实现共同进步,而绝不是相反。
  三者,评课一方必须遵循客观性、实效性,坚决杜绝模式化、概念化,杜绝“你好我好大家好”。
  评课必须遵守实事求是原则,即实话实说、客观公正原则。实事求是的评课原则还要求评价者要以课堂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不带有丝毫偏见,不掺杂个人感情因素。然而在有的时候,评课的过程,不是认真分析被评者的授课特点和存在的具体教学问题,加以客观、坦率地评价,而是说一通套话,讲一堆理论,习惯于把点评的重点放在讲课的成绩上,对实际存在的不足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导致评课常搞,提高很难,使评课工作成为一种过场行为。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即前文提到的“五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作为教师,若要达到这几点,是必须通过相当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其中除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所讲授知识的切入点、思考点、“留白”点外,还要切实改进缺点、克服不足,做到自身功底扎实、对知识本身吸收消化得好,最终将每一堂课都创作成具有“生成性”“有意义”“有效率”的完美的作品。
  四者,评课者应该切实放低自我身价,暂时控制住作为评课方的个性,真正以一个受教者的身份去体味授课者的良苦用心。
  但凡方法,解读时都具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好比一篇课文,有的教师喜欢从宏观入手,渐渐展开细节,一点一点分析,完成课堂教学;有的教师习惯于从微观展开,逐步放眼全局,最后将学生带进一个博大、美丽的殿堂。我们既不能说前者正确,也不能说后者不对,因为二者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别,但目标一致,结果相同。或者,这是被评者的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的个性化。这时就要求我们评课者,应该认真体味课堂教学中的开合进程、实际效果和最后达到的目标,而万万不能张扬评课者自己的个性,因为此时你的个性必须以服从被评者的个性为首要。再者,我们经常遇到上面来人听课,无论你身居何职,课堂上也应该放低身价,因为此时你只是一名听课者。如何解析整体结构,如何运用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或者教授语言,如何巧妙地向学生“求助”,等等,这只是被评者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成的步骤,但不一定是规定步骤。
  我们要充分理解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不可混淆视之。根据陈大伟教授的解释,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和扬长避短,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参照《有效观课议课》)。而听课属于对课堂实际进行认真观察,常态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听课者的审视、观察,就从中发现值得探讨的地方。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就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听课结束后的教学延伸。评课者越是从科学实际出发,越是放低身段、身价而不是居高临下,就越是容易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
  五者,评课过程中,切忌内容面面俱到、刻意追求完美结果的评价标准。
  一般的情况下,评课者会从被评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有何新意和特点方面进行较为笼统的评价,这些无可厚非。但在课堂上侧重关注学生发展差异与个体差异、强调问题解决、激励好奇探究等,更能体现作为教师的综合能力,体现特色意识。
  因此,比起那些笼统的标准,后者更符合教学实际要求。新课改进行到今天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二阶段是从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效率继续探索。必须坦率而言,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绝不是教我们忽视教师这一导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教育理念的最高宗旨和核心。在这一宗旨和核心的导引下,若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不下大的力气,不具备智慧的头脑,是很难实现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更多的时候指的是学生的素质,不是数理化英这些具体的学科能力。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承认学生的脑力差异。讲求科学,尊重实际。应该尊重那些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不可只盯住教态、书写、民主这些非关键性课堂问题,必须避免表演化、形式化、道具化、商业化的行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有了真正的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运用它。”如何将“真正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确需要下一番功夫,否则极其容易让“真正的方法”流于表演化、形式化,或许还会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陈大伟教授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
  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里所谓的“心”,更多时候指的是信心,是建立在有着充足能力基础之上的信心。“知识本身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英·培根)这的确需要我们经常性的开展不同方式、各种类型的听课、评课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要更好的让学生“忘却”,只留住“本领”,这不仅要靠某一位或某几位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应该勇于对“评课”标准进行审视与思考,并且敢于亮出自己的想法,哪怕自己的想法还不成熟。因为评课也是一种双方或多方交流的良机。这样做,同样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叶澜著,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
  心理学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有效观课议课,陈大伟著,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3.
  作者简介:申兰芳,笔名雪竹,中学高级教师,银川九中“申兰芳名师工作室”名师指导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银川市首届“凤城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