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政治运用设疑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杨 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杨柳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起于思。虽然初中政治旨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但设疑式教学法仍有很大教学市场,仍能帮助学生快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由于这种理念,才使得我们积极研究与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初中政治  设疑式教学法  有效运用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贵有疑。但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质疑习惯和主动思考意识,只学不思是学习常事。如何让学生带着思维学习,做到边学边思呢?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确告诉我们:“读书无疑须教有疑。”也就是需要教师设疑、激疑,运用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虽然初中政治旨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但设疑式教学法仍有很大教学市场,仍能帮助学生快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由于这种理念,才使得我们积极研究与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一、在导入中设疑引发学生用心投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达到先声夺人效果,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要采取悬念式设疑,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知道,激趣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有激情、有动力,设疑是为了锁住学生的心,使其便加专注。在新课导入环节,我们巧妙地把问题寓于情境中,以疑促思,以思释疑,开启学生思维学习之路。例如在教学《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肩而过》时,我通过讲述《连升三级》张好古的故事,引导学生要抓住机遇。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机遇为什么总是与自己无缘?②机遇只青睐成功者吗?③漫画中的人错在什么 地方?这几个设问,打开了学生思维闸门,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陡增。这时,我就顺势抓住机遇,引入正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新课中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中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约有30分钟时间,是化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时段,也是学生获得良好政治素养培养的有效时刻。在这部分时间,我们要充分采用设疑式教学法,让学生持续带着思维学习。
  (一)重点处设疑,化难为易。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一堂课,我们要讲多个知识点,要围绕知识点提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要精心设计,要做到先后明确、主次得当。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难点进行问题化,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知道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由于思考有方向性,就会减小学生思维难度,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了。例如在教学“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问题时,即是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可先设疑提出: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事物的性质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式决定,虽然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但这些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么,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又由哪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呢?问题一出,学生思维活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后教师再列举实例来化解。通过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引导,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答案。 
  (二)衔接处设疑,承上启下。要使教学流程浑然一体,我们必须注重起承转合,优化教学结构。在各教学流程衔接处,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式设疑的方式,既对前面教学内容作一小结,强化学生认识,又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热情,开启下步教学。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能达到浑然天成、环环相扣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新课知识学习。例如在教学“从众与自主”时,我们讲了什么是从众概念后,就设疑从众有什么表现?通过具体事例,再让学生归纳总结从众的得与失,部析“从众”积极面和消极面,着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三、在课尾处设疑引发学生拓展思维
  一堂好课,除有好的开头,课间高潮迭起外,更要有精彩的结尾。课尾设疑将会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根据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地设置疑问,既使新旧知识关联,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后面教学创设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这一课时,先讲述了“成亦顺境,改亦顺境”中的“在顺境中沉沦”和“功亦逆境、过亦逆境”中的“在逆境中奋进”之后,就采取设疑的方法来结束这节课,让学生辩论“顺境更有利于成功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功”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顺境和逆境对于人的成败得失的作用。顺境为人的成功创造了可能的条件,使人们能够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是人在顺境中也容易随遇而安甚至沉溺其中而不进取;逆境是人们成功道路上的障碍,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但逆境会激发人的潜能,锻炼人的意志。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顺境和逆境。
  总之,设疑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如果用得巧妙、得当,将直接助推教学效果大幅提升。我们知道,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学生生活体验,也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特别是价值观的判断与形成,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正如新课标所言:“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设疑式教学法,让学生形成质疑思考的习惯,以便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能作出社会要求和提倡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家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
  [2]林伟洪,设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5年。
  [3]张新丽,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提高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