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设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田 卉

【机构】 新疆兵团第六师新湖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设疑是教师教学的一门艺术,“疑”是否设计科学、正确,让学生思有方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教师必须精心研究的内容。本文就课伊始、重点处、易错处、结课处设疑,讲述了作者实践心得。
  关键词:高中数学    设疑    运用
  学起于思患无疑。但疑从何来?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给了我们明确答案:“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设疑、探疑、释疑的循环反复过程。设疑作为每个“循环”之首,不仅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生探疑欲望,还要能引发学生思维参与学习。能担当如此重任的设疑,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明确,形式新颖,有针对性,能符合高中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需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高中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在课堂中设疑。
  一、课伊始设疑,意在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道:“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也是思维运作的起点,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还能激活学生潜在学习需求。在教学伊始,如果我们设计一个有趣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桃”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设疑诱思、激趣作用。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德国“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学数学的故事:在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时,小高斯就很快说出了正确答案:5050。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奇和疑问,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设疑导入,既自然无痕,又巧夺天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不学不快之感。 
  二、重点处设疑,意在突出强调,化难为易
  在教学重点处设疑,目的是要引起学生重视,聚焦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力,进行深度学习。因此,这处的设疑我们应更加用心设计,不但要做到设疑科学,问题准确,还要形式新颖,有针对性和趣味性,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热情。特别是在公式、定理、定义等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内容教学时,我们设疑质量就关系到教学效果问题了。这时的设疑不仅要突出重点,强调难点,还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数学。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应该是教学难点。在讲到=1这一等式时,有些同学深表怀疑,“怎么可能?”学生油然而生疑虑。为此,我在教学中插入了一个“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故事完结,教师顺理就势地把分析经过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q|<1)的应用。寓探疑、解疑于趣味之中,既生动形象,又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三、易错处设疑,意在暴露问题,培养习惯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认为学生因为“有错”才需要教师教,这是教师存在的理由。以馈定教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已经学会了,不再出错的地方就不需要教了;什么是需要教的地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教的地方。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也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一是思考不周全,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二是习惯不好,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无论哪种原因,都是我们教育或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四、课尾处设疑,意在升华认识,引人深思
  一堂好课,不但要良好的开端,迭起的高潮,还要有精彩的结尾。在课尾处如果设疑得当,不仅画龙点睛,升华认识,事半功倍,还能引人深思,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承上启下地设置疑问,既要关联新旧知识,又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创设条件,激发探究兴趣,作好学生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即,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然,教学需要设疑的地方很多,如思维的拐角处、教材的衔接处、新旧知识冲突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设疑,还要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弄清怎样引导学生探疑、释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忠旺,浅说数学目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J].数学通报,2001.6。
  【2】赵宇博,有效性-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J].数学通讯,2000.7。
   【3】韩龙淑、涂荣豹,数学启发式教学中的偏差现象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4】秦四良,解疑艺术浅探[J].数学通报,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