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运用心理学理论活化汉字教学

【作者】 蒋朝银

【机构】 通江县董溪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汉字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错字、别字的大量出现一直是一项难题。笔者在教学中从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将汉字教学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在识字伊始就对汉字字形有了正确的印象,增强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正确性。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汉字教学,活化
  随着课外阅读的兴起,小学起始阶段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与同仁的交流中,我发现更多的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采用各种办法让孩子海量识记生字,开展课内外阅读上,而对生字书写的正确与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因此一定要在教学生字伊始,就让孩子建立牢固正确的书写印象。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利用组块教学,提高识字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的组块概念认为,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其成为组块,会扩大该系统的容量。组块思想认为,越是把学习的材料组成组块,储存量就越大,提取的效果就越好。依据汉字的理据性,我组织孩子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了不同的组块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汉字形声字中的部首、部件形成了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以“青”为声符的字“清、情、晴、蜻、请”为例,韵母都是“ing”,属于由共同的声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将之作为组块,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他们就掌握了音、形、义。“品、森、淼、磊、鑫”等品字结构的字,字形具有系统性,把它们作为一个大组块,在基础字的字义上加深程度便可轻易理解字义。一些汉字往往因为某部分与别的字混淆而时常写错。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的表义特征将之分解组块。
  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统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二、提供记忆线索,加强感性认识。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大脑对于抽象记忆对象的记忆时间往往十分短暂,这也是孩子们识字回生率高的主要原因。让汉字教学的课堂活跃起来,根据生字设计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从多种方面提供记忆线索深化感性认识。
  1、让身体动起来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在实际过程中让他们对生字进行积极的思维,帮助他们意义识记。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讲授“解”时,通过演示“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解”就是用两把刀把牛拆成一块块,所以由“?”、“刀”、“用”、“牛”构成……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让生字活起来
  检索信息,要依据一定的记忆线索,它可以打开、激活有关记忆的痕迹,打通搜索通道。谜语短小精悍,趣味盎然,将它们与汉字教学相结合,可以让枯燥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对中、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易于被记忆库保留。
  字谜从古有之,在孩子对字形结构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我便将这一活动引入识字教学中,让形象生动的谜面,成为回忆生字形音义三要素最可靠的线索。
  3、 让冗余信息多起来
  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其中新信息才是信息量,已掌握的知识就是冗余信息。
在识记生字时,冗余信息越多,要学习的新内容就越少,就越容易学。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办法提高信息的冗余性,降低孩子们的识记难度。
  1)创设情境:例如“疑”字,有“迟疑、犹豫”的意思,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他想:我该用“匕”首去刺杀敌人,还是用“箭”矢去射杀敌人,是用长“矛”穿透他们的胸膛呢,还是看形势不对干脆逃“走”呢? 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孩子在识记和书写“疑”字时就轻而易举了。
  2)编顺口溜:例如“嚷”——张开嘴巴乱嚷嚷,一点一横长,两口在中央,“衣”字没有点,一口水井当中放;“德”——“阿十和阿四,是对好朋友。两人很团结,做事一条心。”朗朗上口的歌谣小学,一下子就突破了这些生字的教学难点,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会口诀后,孩子们在书写“嚷”时没人将撇遗失,书写“德”时再未有人将“四”下的短横漏掉。
  孩子们很快掌握这种识字方法,甚至模仿编出了“司机讲话”——“词”,“山上的石头”——“岩”之类的口诀。我便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做老师。一次,语文基础较差的张某在教大家识记“赢”时这样说:“我死亡都不怕,张开大嘴巴,吃掉了月亮,吃掉了贝壳,吃掉了凡人”。这一了不起的创新立刻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有时孩子编的儿歌、口诀十分牵强,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本身就是他们的再创造,正是在这种再创造中,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对这个字的感性认识也更为深刻,能让他们更为持久的记住生字,理解含义,这不就是我们汉字教学的目的吗?
  三、利用加工线索,辨析形近汉字。
  汉字识记难在记字形,汉字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其中,加工和线索起着重要作用,认识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事件的记忆,将随加工的增多而增进,加工愈充分,记忆效果愈好。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而深刻的加工,可以大大强化记忆。例如教学形近字“拨”、“拔”,在辨析时我结合“拨”的本义是“用手轻轻动”,对“拨”字进行加工,告诉孩子“拨”字留有一个小短撇,就是给别人拨弄的,而“拔”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没有短撇,要使劲就得拉着右边的长撇。有了这种有意义的加工,学生可以马上在辨析时推论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的数量庞大,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让汉字教学更为生动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