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政治课实效性

【作者】 周泽秀

【机构】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十六中政治备课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思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品质是学习品质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不仅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本文试着从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     思维     实效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教育家孔子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实效性,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立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培育思维的土壤
  传统的政治课堂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在学生面前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师可以控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控制学生的成绩评判。所有学生的思维,被教师一点点的格式化,这种僵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思维,也大大降低了课堂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教师“权威”观念,树立“生本理念”;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主动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培育思维的土壤,激发学生思维的潜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点燃思维的火花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讲联系的普遍性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世界上有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请写出你认为毫不相干的三个事物
  (3 )请大家用这三个不相干的事物编一个小故事
  (4)请你说说你从这一活动中的感悟。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激发了学生发现与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
  三、开放课堂授课形式,拓展思维空间
  (1)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人亦云,不迷信权威。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指导者,还学生自由支配的时空,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基础知识让学生读,情境探究让学生悟、问题启动靠学生问、知识体系让学生建、总结反思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对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允许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组织学生先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自主构建知识,又从此引申开去,设置“小驴过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情境材料,分析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获得真知,这样不仅能尝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2)开展小组合作 ,培养发散、创新思维
  新课程提倡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学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体现。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共享他人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可贵品质。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很有益处。如在高三时政热点复习课:共建一带一路,共创美好未来的专题复习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材料“《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共建原则”的背景材料(略)。
  请结合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原则,设计一个问题,并拟定答案或答题角度,(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各一个角度)。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合作命题,引导他们对材料作多角度的发散性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把握材料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要领。采用问题驱动策略,通过设计问题,很好的引导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度的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如果不进行合作学习,就很难回答完整。这种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合作中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3)组织课堂辩论,培养辩证、逻辑思维
  培根说过,辩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运用辩论法既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了教师既导且演,“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当观众的局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如在讲授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时,结合中国公民到非洲捕杀大象获取象牙被捕的社会新闻事件让学生展开辩论:正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反方:没有杀害就没有买卖,学生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学生激烈 的辩论中既深化了对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又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潜能,培养思维能力。
  四、改变课堂训练模式,唤醒思维热情
  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我们更多的看到教师在课堂训练中就一个易错问题反复操练,有的老师戏称对题型要做到烂熟于心。这样进行无休止的、繁杂的、琐碎的“实战演习”,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热情,让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失去对政治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这门课的曲解、厌恶。我想这是我们政治老师的罪恶。政治课堂的训练必不可少,但不要陷入学生做题,教师讲解的循环怪圈。习题课的训练和讲解应该用思维的红线串联课堂的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乐在其中。我对课堂训练一般采取以下模式:精选题目——自主思考——生生互动——释疑解惑——典型错题——合作探究——总结反思。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把不典型的错误,由同学间相互释疑解惑。老师集中引导学生解决典型的错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典型的错题分配任务到各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学生集体讨论,合作探究,然后请小组代表分析本小组的思维过程。每个题目要反思考查的知识点,反思解题的方法技巧。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对其它小组的问题提出质疑、追问、辩论、相互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及时鼓励并给与恰当的评价、必要的知识补充。这样我们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就会不断擦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必然活跃,充满活力。当然也会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对政治课源源不断的热爱。
  思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是所有教师的追求,只要我们遵循科学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学生的思维品质必然能渐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