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党月玲
【机构】 陕西省黄陵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文言文教学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考试检测都是重头戏,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学生的古文化积累越来越少,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明显不足。加之文言文教学内容庞杂,教师在备课内容上就要下很大功夫,因精力分散,所以难免轻视方法和策略上的探究。感悟古文的魅力和内涵。用新的理念去学习文言文,激发学生兴趣,达到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提高修养的目标,这些都是探究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现状 教学模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古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祖国优美的古诗文中翱翔,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创新,语文教师义不容辞。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就是在直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化,文言文教学毋庸置疑承担着塑造学生精神品质、文化人格的重任,但是目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却存在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从而导致更多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结合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些研究,希望能使我们的古诗文教学现状有所改观。
一、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问题
1、受传统教法影响,教学方式单调死板,教授内容贪多求全。
不少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翻译全文”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索然寡味。
无论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篇目,无论什么教学对象,教学时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串讲、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没有强化《大纲》的要求,没有弄清楚古诗文与现代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点。
2、讲解分析烦琐不堪,刚性预设扼杀生成
烦琐既指讲解的内容,又指讲解的方法。教古诗文时,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夹生饭”,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惟恐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八字箴言,教法僵化,即便是自读课文,教师也是小心翼翼扶着走,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方法的烦琐导致古诗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一大部分教师进行古诗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却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教学预设刚性化,往往由主导变成了主宰,整个文言文教学依然施行“师讲生记”的传统方式,造成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权威布道者,课堂成为按部就班的流水作业线,学生缺乏自由思索的弹性空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刻板僵化,大大扼杀了学生开窍、顿悟等等多样化的生成。
(二)学生的问题:
1、知识积累不足,认识重视不够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感到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外;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认识出现偏差。
2、学法死板,养料不足
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零碎的不是完整的,一篇文言文学完,学生仅仅熟读背诵了课文,了解的只是本篇的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却没掌握,使文言文中的营养丢失,造成学生在文言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教师的转变
⑴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传授上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探讨与研究等自主与合作形式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⑵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⑶教师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改变过去单一地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片面认识。我们的语文学科,其特点是充分培养学生接近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便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和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在评价学生方面,我们更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 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因而这些方式都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探究中,学生养成了勤动脑乐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研究探讨中也会遇到挫折,也会出现反复出错的现象,但他们更会有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更能体会到研究的个中滋味,这些学习方式都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已会将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之中,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一理念。
三、教学模式的探究
1、富有诗意地切入课堂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认为古诗文课堂上的切入更具备它先天的文化优势,努力发掘利用这种文化优势,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伊始带着浓浓的情趣走进他们的文化之旅,尽情享用中文经典这道丰盛大餐。具体做法:可以用诗歌优美的画面感染学生,可以用诗文优美的的韵律吸引学生,可以用名言警句感召学生。
2、重视古诗文诵读
诵读在思想上可以加强学生修养,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在智能上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力,启发学生的心智;在语言上,可以丰富学生词汇,培养他们的语感。诵读可以使学生快速领悟体会诗文的韵味和内涵,了解文章的大意,形成基本的古文化修养,传承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底蕴。
3、加强阅读和积累。词义识记和文本阅读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文本阅读,而记不住文言词义,根源恐怕在于文言文的见识数量太少。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呈现次数不够,大脑中烙下的印记不深,就不易记住或想起来。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之所以对文言文理解力强些,除年龄大,理解力强些外,见得多应该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课文外,老师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是重要策略。
4、形成“自读——质疑——讨论”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自读——质疑——讨论”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首先由学生自己朗读阅读,形成整体感知,使学生对文本有大概理解,初步提出自己问题;然后将问题交给小组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在探索研究中,学生的潜力也达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智力也得以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最大程度上得以调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加强课内训练和课外训练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
课内文言文尽量求精,尽可能地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掌握准确,课文翻译争取能达精准。课外文言文理解大意,完成试题,争取试题准确性,这样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更重阅读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出本社
3、《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现状 教学模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古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祖国优美的古诗文中翱翔,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创新,语文教师义不容辞。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就是在直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化,文言文教学毋庸置疑承担着塑造学生精神品质、文化人格的重任,但是目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却存在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从而导致更多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结合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些研究,希望能使我们的古诗文教学现状有所改观。
一、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问题
1、受传统教法影响,教学方式单调死板,教授内容贪多求全。
不少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翻译全文”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索然寡味。
无论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篇目,无论什么教学对象,教学时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串讲、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没有强化《大纲》的要求,没有弄清楚古诗文与现代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点。
2、讲解分析烦琐不堪,刚性预设扼杀生成
烦琐既指讲解的内容,又指讲解的方法。教古诗文时,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夹生饭”,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惟恐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八字箴言,教法僵化,即便是自读课文,教师也是小心翼翼扶着走,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方法的烦琐导致古诗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一大部分教师进行古诗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却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教学预设刚性化,往往由主导变成了主宰,整个文言文教学依然施行“师讲生记”的传统方式,造成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权威布道者,课堂成为按部就班的流水作业线,学生缺乏自由思索的弹性空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刻板僵化,大大扼杀了学生开窍、顿悟等等多样化的生成。
(二)学生的问题:
1、知识积累不足,认识重视不够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感到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外;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认识出现偏差。
2、学法死板,养料不足
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零碎的不是完整的,一篇文言文学完,学生仅仅熟读背诵了课文,了解的只是本篇的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却没掌握,使文言文中的营养丢失,造成学生在文言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教师的转变
⑴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传授上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探讨与研究等自主与合作形式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⑵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⑶教师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改变过去单一地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片面认识。我们的语文学科,其特点是充分培养学生接近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便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和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在评价学生方面,我们更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 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因而这些方式都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探究中,学生养成了勤动脑乐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研究探讨中也会遇到挫折,也会出现反复出错的现象,但他们更会有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更能体会到研究的个中滋味,这些学习方式都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已会将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之中,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一理念。
三、教学模式的探究
1、富有诗意地切入课堂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认为古诗文课堂上的切入更具备它先天的文化优势,努力发掘利用这种文化优势,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伊始带着浓浓的情趣走进他们的文化之旅,尽情享用中文经典这道丰盛大餐。具体做法:可以用诗歌优美的画面感染学生,可以用诗文优美的的韵律吸引学生,可以用名言警句感召学生。
2、重视古诗文诵读
诵读在思想上可以加强学生修养,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在智能上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力,启发学生的心智;在语言上,可以丰富学生词汇,培养他们的语感。诵读可以使学生快速领悟体会诗文的韵味和内涵,了解文章的大意,形成基本的古文化修养,传承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底蕴。
3、加强阅读和积累。词义识记和文本阅读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文本阅读,而记不住文言词义,根源恐怕在于文言文的见识数量太少。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呈现次数不够,大脑中烙下的印记不深,就不易记住或想起来。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之所以对文言文理解力强些,除年龄大,理解力强些外,见得多应该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课文外,老师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是重要策略。
4、形成“自读——质疑——讨论”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自读——质疑——讨论”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首先由学生自己朗读阅读,形成整体感知,使学生对文本有大概理解,初步提出自己问题;然后将问题交给小组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在探索研究中,学生的潜力也达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智力也得以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最大程度上得以调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加强课内训练和课外训练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
课内文言文尽量求精,尽可能地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掌握准确,课文翻译争取能达精准。课外文言文理解大意,完成试题,争取试题准确性,这样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更重阅读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出本社
3、《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