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农村中学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作者】 李明丽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丘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目前,全面实施的中学新课程改革为中学生物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中学生物学新课程,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物学实验,这对农村初级中学现有的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初级中学将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因而,如何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加快农村初级中学生物教学的发展,是农村初级中学生物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观念落后
农村初级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农村初级中学生物课大都是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幅图讲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内容干瘪、肤浅,过分重视学生去验证课文上的东西,使学生的观察局限在老师预设的范畴之内,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前瞻性。做与不做差不多,学生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带来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生物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升学考试又不考生物何必那么认真教。生物课也因此失去了其应有价值和作用。
其次是经费紧张,资源匮乏。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生物科常被作为一门“豆芽”学科看待。教学设备的陈旧、缺乏与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由于缺少多媒体液晶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师训、教参提供的各种教学光盘和课件只能成为摆设生物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初级中学缺乏实验器材,没有生物实验室,实验教学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的现状,进行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
初中生物的许多内容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如发芽率的测定、合理施肥、光合作用、开花与传粉、营养与繁殖等。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注意补充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强调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使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大部分要步入社会参与当地农业经济建设,也为自己将来的生活、生存奋斗。生物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一定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以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有效性生物问题情境的优化设置
问题的设置,难易要适度,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如在讲述两栖纲时,提出: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因此称它是两栖动物,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这样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中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和好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采取“三部曲”的授课模式,即:“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你想知道的又有哪些”→“你猜猜会是怎么样”。实践证明,这样的授课模式给了学生大胆猜想、“异想天开”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让每位学生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新课改理念。如在“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节的授课时,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知道的知识可多了。有“蚯蚓生活在泥土里”、“蚯蚓身体呈圆筒状,分成一节节,靠前端有一个大戒指”、“蚯蚓身体光滑,摸上去滑溜溜的”、“蚯蚓腹部摸上去很粗糙”、“蚯蚓喜欢黑暗”、“蚯蚓可以用来钓鱼”、“蚯蚓可以入药,叫‘地龙’”……不过,他们也有很多问题想知道:“蚯蚓吃泥土吗?”“蚯蚓是瞎子吗?”“蚯蚓身体有前、后端之分吗?”“‘地龙’有什么药效?”“蚯蚓有脚吗?它是如何运动的?”……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当然是由教师引导大家开始科学探究之旅:定问题、作假设、制方案、做实验……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教学优化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学会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
三、注重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有些实验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大部分实验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现在就实验探究教学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较多的是动植物材料,如蚯蚓、鼠妇、鲫鱼、菜青虫、蝗虫、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材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学选材理念是:有“生的”就不要“死的”,有“真的”就不要“假的”,有“会动的”就不要“不会动的”。课前实验材料准备如能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而且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如让学生自己采集蚯蚓、鼠妇等实验材料,他们就能了解蚯蚓、鼠妇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把实验后的蚯蚓、鼠妇放回大自然,他们就理解了珍爱生命的真谛;让他们每两人为一组准备用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全班20多个小组,他们会带来不同品种的小鱼,探究哪种小鱼的实验效果最好;课外分小组收集材料,他们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当然,学生参与课前实验材料准备有一定困难,首先是时间问题,对于时间问题,我认为可以利用劳技课或周末来解决。然后是地点问题,对于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建立植物园和在周边郊区固定一实验基地,也可通过组织郊游的方式来采集材料。最后是组织问题,在这里教师是总指挥,一定要把好安全关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只要坚持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好新课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重视学生兴趣和思想观、价值观的培养,就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首先是教学观念落后
农村初级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农村初级中学生物课大都是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幅图讲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内容干瘪、肤浅,过分重视学生去验证课文上的东西,使学生的观察局限在老师预设的范畴之内,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前瞻性。做与不做差不多,学生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带来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生物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升学考试又不考生物何必那么认真教。生物课也因此失去了其应有价值和作用。
其次是经费紧张,资源匮乏。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生物科常被作为一门“豆芽”学科看待。教学设备的陈旧、缺乏与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由于缺少多媒体液晶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师训、教参提供的各种教学光盘和课件只能成为摆设生物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初级中学缺乏实验器材,没有生物实验室,实验教学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的现状,进行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
初中生物的许多内容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如发芽率的测定、合理施肥、光合作用、开花与传粉、营养与繁殖等。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注意补充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强调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使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大部分要步入社会参与当地农业经济建设,也为自己将来的生活、生存奋斗。生物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一定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以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有效性生物问题情境的优化设置
问题的设置,难易要适度,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如在讲述两栖纲时,提出: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因此称它是两栖动物,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这样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中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和好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采取“三部曲”的授课模式,即:“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你想知道的又有哪些”→“你猜猜会是怎么样”。实践证明,这样的授课模式给了学生大胆猜想、“异想天开”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让每位学生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新课改理念。如在“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节的授课时,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知道的知识可多了。有“蚯蚓生活在泥土里”、“蚯蚓身体呈圆筒状,分成一节节,靠前端有一个大戒指”、“蚯蚓身体光滑,摸上去滑溜溜的”、“蚯蚓腹部摸上去很粗糙”、“蚯蚓喜欢黑暗”、“蚯蚓可以用来钓鱼”、“蚯蚓可以入药,叫‘地龙’”……不过,他们也有很多问题想知道:“蚯蚓吃泥土吗?”“蚯蚓是瞎子吗?”“蚯蚓身体有前、后端之分吗?”“‘地龙’有什么药效?”“蚯蚓有脚吗?它是如何运动的?”……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当然是由教师引导大家开始科学探究之旅:定问题、作假设、制方案、做实验……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教学优化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学会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
三、注重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有些实验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大部分实验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现在就实验探究教学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较多的是动植物材料,如蚯蚓、鼠妇、鲫鱼、菜青虫、蝗虫、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材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学选材理念是:有“生的”就不要“死的”,有“真的”就不要“假的”,有“会动的”就不要“不会动的”。课前实验材料准备如能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而且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如让学生自己采集蚯蚓、鼠妇等实验材料,他们就能了解蚯蚓、鼠妇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把实验后的蚯蚓、鼠妇放回大自然,他们就理解了珍爱生命的真谛;让他们每两人为一组准备用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全班20多个小组,他们会带来不同品种的小鱼,探究哪种小鱼的实验效果最好;课外分小组收集材料,他们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当然,学生参与课前实验材料准备有一定困难,首先是时间问题,对于时间问题,我认为可以利用劳技课或周末来解决。然后是地点问题,对于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建立植物园和在周边郊区固定一实验基地,也可通过组织郊游的方式来采集材料。最后是组织问题,在这里教师是总指挥,一定要把好安全关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只要坚持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好新课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重视学生兴趣和思想观、价值观的培养,就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