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先美
【机构】 南江县大河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有情有味的,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情感倾向等,都需要我们去解读,去品味,才能踏上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由此,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首先对文本解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谈文本解读时的角色转化;最后提出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文本解读 角色转化 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其中不少是名家的手笔,这些文本是由一个个传承中国文化的汉字,一个个饱含深情的语词,一句句充满灵性的句子组成的,它不是“死板”的,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情感倾向等,都需要我们去解读,去品味,才能踏上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由此,笔者认为,不管语文教学理念如何翻新,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一、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过程倒置。即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
2.有人无己。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缺失。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
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做起。
二、文本解读的角色转化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必须经历三种“角色”的转换: 首先是文本的一般阅读者,继而恢复为一个语文老师,最后设想自己是一名学生。
1.我是一般阅读者
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文本的一般阅读者呢?因为教师需要阅读。教师专业成长主要就是靠边教学实践边坚持阅读,日久天长地修炼。要说备课,这是一种广义的备课。要教书,先做读书人。一个普通阅读者阅读文本,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阅读,是超越性的,不带任何框框,没有功利的。这样你就能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对话,你才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与情景所感动。阅读也不能只顾文本内容,正如朱光潜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所言:“过了河,还得回过头去欣赏欣赏桥是怎么样的。”
2.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如果把阅读教学比作一次难忘的旅游,老师的阅读仅仅是先行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途中的美景奇观才是真正的目的,何处驻足、哪里歇脚、怎样观赏等等细节都要事前作周密思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复杂性,对备课提出高要求:要教出新意,拒绝平庸,使学生情感受熏陶、智慧受启迪,语文能力得以发展和提升,且课堂气氛愉悦和谐,师生如沐春风。
三、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
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领悟文本的内涵,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这样的课堂才能游刃有余地实施。
1.潜心研读,把握主旨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2.是非之间,正确引领
听一位教师执教《诚实与信任》(苏教版第七册)一课,师生围绕 “诚实和信任”展开阅读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大家纷呈自己的见解。这时,一学生却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是虚构的,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教者一愣:“哦!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说:“报纸上曾报道过:一位老大爷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在地,而那位骑车的人却逃之夭夭,有位好心人,把老人送进了医院,等老人的家人来的时候,老人却一口咬定是他撞的。结果好事没有做成,还倒贴了一笔医药费。你说还有诚实和信任吗?”他话刚说完,下面同学也跟着嚷起来:“是的,我爸爸……”见此情景,教者不置可否,因为学生说的是实话。如果一味地否定,不仅说服不了学生,还会背上“压制学生思维”的罪名。由于教者的态度不明朗,学生你说你的调,我唱我的曲,最终不了了之……
3.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些书籍和老师把后面两句解释为:“孤零零的一片船帆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中,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滔滔流向天边。”“孤帆”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开始;黄金水道,九省通衢,商旅之人熙熙攘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繁华更胜京都。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难道会仅仅只有一片船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再结合作者的心情来理解:江面上千帆竞发,可是他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见老朋友的船帆。因此,“孤帆”是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惘,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可见,借助于时代背景,再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就能够把这首诗读懂、读好。
4.关注学生,有舍有得
解读文本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备课不是教师封闭式的个人行为,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那么他们就有权利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备课学生也应有发言权,改变教案生硬冰冷的一贯面孔,让学生的童言稚语和真实想法融入其中,这才能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最终被学生接受和喜爱。教师课前与学生多交流,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告诉学生,征求他们的看法,得到学生的支持,这样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变“教案”为“学案”,“教少学多”,对症下药,而学生也能真正体验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的幸福感。教师也可以就某一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把课堂行为延伸到课前,拓展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觉得不只是课堂上才是学习。
5.价值多元,发展个性
其实,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老师为学生开辟登山盘山道的过程,文本解读出现了问题,只会为学生的攀登增加难度。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不到位、缠绕不清、被牵着鼻子走、蜻蜓点水或是走马观花等现象,学生的解读就会缺少应有的深度,学生就会在原地打转,就不会欣赏到文本所呈现的美。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解读文本,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关键词:文本解读 角色转化 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其中不少是名家的手笔,这些文本是由一个个传承中国文化的汉字,一个个饱含深情的语词,一句句充满灵性的句子组成的,它不是“死板”的,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情感倾向等,都需要我们去解读,去品味,才能踏上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由此,笔者认为,不管语文教学理念如何翻新,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一、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过程倒置。即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
2.有人无己。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缺失。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
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做起。
二、文本解读的角色转化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必须经历三种“角色”的转换: 首先是文本的一般阅读者,继而恢复为一个语文老师,最后设想自己是一名学生。
1.我是一般阅读者
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文本的一般阅读者呢?因为教师需要阅读。教师专业成长主要就是靠边教学实践边坚持阅读,日久天长地修炼。要说备课,这是一种广义的备课。要教书,先做读书人。一个普通阅读者阅读文本,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阅读,是超越性的,不带任何框框,没有功利的。这样你就能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对话,你才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与情景所感动。阅读也不能只顾文本内容,正如朱光潜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所言:“过了河,还得回过头去欣赏欣赏桥是怎么样的。”
2.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如果把阅读教学比作一次难忘的旅游,老师的阅读仅仅是先行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途中的美景奇观才是真正的目的,何处驻足、哪里歇脚、怎样观赏等等细节都要事前作周密思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复杂性,对备课提出高要求:要教出新意,拒绝平庸,使学生情感受熏陶、智慧受启迪,语文能力得以发展和提升,且课堂气氛愉悦和谐,师生如沐春风。
三、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
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领悟文本的内涵,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这样的课堂才能游刃有余地实施。
1.潜心研读,把握主旨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2.是非之间,正确引领
听一位教师执教《诚实与信任》(苏教版第七册)一课,师生围绕 “诚实和信任”展开阅读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大家纷呈自己的见解。这时,一学生却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是虚构的,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教者一愣:“哦!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说:“报纸上曾报道过:一位老大爷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在地,而那位骑车的人却逃之夭夭,有位好心人,把老人送进了医院,等老人的家人来的时候,老人却一口咬定是他撞的。结果好事没有做成,还倒贴了一笔医药费。你说还有诚实和信任吗?”他话刚说完,下面同学也跟着嚷起来:“是的,我爸爸……”见此情景,教者不置可否,因为学生说的是实话。如果一味地否定,不仅说服不了学生,还会背上“压制学生思维”的罪名。由于教者的态度不明朗,学生你说你的调,我唱我的曲,最终不了了之……
3.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些书籍和老师把后面两句解释为:“孤零零的一片船帆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中,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滔滔流向天边。”“孤帆”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开始;黄金水道,九省通衢,商旅之人熙熙攘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繁华更胜京都。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难道会仅仅只有一片船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再结合作者的心情来理解:江面上千帆竞发,可是他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见老朋友的船帆。因此,“孤帆”是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惘,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可见,借助于时代背景,再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就能够把这首诗读懂、读好。
4.关注学生,有舍有得
解读文本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备课不是教师封闭式的个人行为,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那么他们就有权利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备课学生也应有发言权,改变教案生硬冰冷的一贯面孔,让学生的童言稚语和真实想法融入其中,这才能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最终被学生接受和喜爱。教师课前与学生多交流,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告诉学生,征求他们的看法,得到学生的支持,这样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变“教案”为“学案”,“教少学多”,对症下药,而学生也能真正体验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的幸福感。教师也可以就某一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把课堂行为延伸到课前,拓展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觉得不只是课堂上才是学习。
5.价值多元,发展个性
其实,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老师为学生开辟登山盘山道的过程,文本解读出现了问题,只会为学生的攀登增加难度。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不到位、缠绕不清、被牵着鼻子走、蜻蜓点水或是走马观花等现象,学生的解读就会缺少应有的深度,学生就会在原地打转,就不会欣赏到文本所呈现的美。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解读文本,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