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作者】 王泽付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场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自主学习,就是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二、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例如,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多媒体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
三、创造多种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我在教学的全过程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步拨,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四、适时合理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自主探索”,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我十分重视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焕发起新的要求成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将他们的作品显现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具体的、充满人性化的评价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不竭动力。
要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展现自我、和谐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二、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例如,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多媒体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
三、创造多种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我在教学的全过程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步拨,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四、适时合理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自主探索”,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我十分重视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焕发起新的要求成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将他们的作品显现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具体的、充满人性化的评价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不竭动力。
要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展现自我、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