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唐春燕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我们生物教师要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进行创新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浓厚的求知欲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有信心进行知识发现和小发明、小创造。第二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学到生物学科的严谨、准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助于从老师的统一讲解中超脱出来,促进个性品质、创新意识的形成;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班上展示学生的各种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生物标本等,举办生物知识竞赛,不定期出手抄报,参观生产基地,教师经常与学生交流,开展班会活动互相交流创新体会,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环境。
  二、挖掘学生的智能优势。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突破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陷。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特点和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合科学现象(如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社会现象(健康问题、环保问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开展环保主题学习活动,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总体设计,落实学生学习目标,要求各专题小组分工完成五篇文章(新闻报道、调查汇报、SOS角色体验、分析感悟、倡议行动)的才艺展示,鼓励更多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同时,获取了新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在去年入冬后,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的厕所旁有几棵青杨还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后来得出结论:1、靠近厕所的墙根避风,温度高,所以落叶晚;2、青杨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墙根的树包括青杨都早已落了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讨论起来,最后发现这几棵青杨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因为光照时间长!" 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
  四、发展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
  在平时我们教学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迁移、发散、想象的思路去分析、说明生命现象,引导学生进行不依常规、与众不同地提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法等,进而  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机械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此,我上实验课,并不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让学生做,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让学生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老师提供的目标。如蒸腾作用的实验,我就提出了蒸腾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把研究课题给课题组(相当于实验组),结果第一课题组所做的设计和课本上的不同棗在同一科植物上不同枝条上剪去叶子,绑上了一个塑料袋,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推荐,在报刊上发表。又如绿叶在光下释放氧气,学生实验时将实验装置中倒置的充满水的试管改为倒置的充满水带刻度的量筒。稍微改进一下方法,既能看到绿叶在光下释放氧气,又能测量出放氧量。学生到现在为止不但喜欢生物,还主动的去寻找自己研究的课题。
  五、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实验教学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产生寻求答案的冲动和情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脑,体验成功感,要改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追求原知的实践创新能力。要重视课外实践和小实验、小制作活动,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索精神。要渗透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的教育,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实验创新的思想及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创新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写好结论性报告,写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一些学生就会问到:为什么用37度的水温?在结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实验后,一些学生就会提问:种子的萌发是否不受光的影响?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他们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增强,推进创新的能力就会向前发展。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生物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尽快学会独立思考,更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捕捉"生物信息",并加以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开出灿烂花,结出新鲜果,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就一定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