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地理教学内容的内在美
【作者】 朱 琳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新课程理念的实现,可以建构很多文化类型,但无论建构什么样的课堂文化都离不开学生生命的本真存在。课堂审美文化是指充盈于课堂之中、流动于师生之间、以自由和谐的审美精神浸润学生生命,舒展并生成其健全人格,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它是针对当下传统的课堂文化偏重知识累积的教育价值功名化取向所导致的学生智慧人格的丧失、教师对文化表达和阐释的专断所造成的学生盲目顺从的奴化意识的强化、以及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封闭课堂对学生主体文化精神的剥夺所带来的情感麻木、态度僵硬和价值观偏移等种种悖离课堂自由和谐精神的弊端而提出的。
关键词: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内在美
雅贝尔斯把教育的过程首先看作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追求灵魂与情感,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显然,作为教育主场所的课堂其文化活动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堆积,应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而能够实现知识向灵魂的生成、自然向人的生成,把人的生命感唤醒、抵及精神之根的恰恰是审美的力量。
反观当下的地理课堂,应试教育所导致的对高中地理小学科的轻视,地理原本具有的审美空间可能被语数外所代替;应试教育所导致的对知识、技巧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度追逐,地理原本具有的丰富意蕴日益被单调的知识点、习题所替代。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构建地理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地理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的课堂文化追求,旨在为新课程要求下的地理课堂赋予明确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判天地之美,析自然之理,让地理课变成美的享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探求呢?我认为地理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艺术的审美性,包括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师的语言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态美等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与同行们就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一起探讨建构地理课堂审美文化的途径。
1.对称美。在高中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等;大气环流结果:南北半球三圈环流、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南北半球主要气候的分布等;洋流分布规律:南北半球中低纬的大洋环流分布、大洋东西岸寒暖流的分布等;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等;都具有平面对称美。地表冷热所导致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气旋、反气旋中心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自然带变化及阴阳坡、迎风坡背风坡水热状况的异同,背斜成山(谷)向斜成谷(山)、地垒成山地堑成谷等等,都具有立体对称美。人们利用对称美创造神话,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利用对称美训练思维,更应该激发学生发现、应用这种对称美。
2.统一美。麦金德认为:“地理学成功发展道路需要将它当作一门统一的科学”。“统一地理学或简称地理学,就是现代地理学”。“地理教育是人地论、人文论、人本论有机统一整体”。在高中地理中,自然环境具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源、生物五要素的统一演化的过程;各区域是地理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相关结合;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综合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城市化等问题需要综合探讨解决;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指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的统一。所有这些不仅是一种学习地理的方法,更会使我们感到一种多样统一的美感。
3.图像美。高中地理中,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剖面图、统计图表等,这些图像具有信息容量大、知识精度高、鲜明直观等特点,图像系统既符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又能满足学生的审美活动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地理景观图像,从形式上看,图像都有具体的形象,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其中绚丽的色彩,精巧的布局,柔和的线条,和谐的背景,秀丽的风光,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使学生在欣赏后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满足,从内容上看,图像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人的某种精神和激情,欣赏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在美的熏陶同时引发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教学中通过这些美的信息传输也就是激发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
4.实验美。爱因斯坦说: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这正是实验教学所体现的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实验效果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在室外放两个瓶子,一个是空瓶,一个里面装满二氧化碳气体。两个瓶中各插一根温度计,此外,再在露天放一根温度计。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的数据。同学们在惊讶于三支温度计的度数不一样的同时,也会惊叹科学真迷人。又如实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热力环流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褶皱山的形成、水土流失现象等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去探究奥秘的热情。
关键词: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内在美
雅贝尔斯把教育的过程首先看作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追求灵魂与情感,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显然,作为教育主场所的课堂其文化活动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堆积,应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而能够实现知识向灵魂的生成、自然向人的生成,把人的生命感唤醒、抵及精神之根的恰恰是审美的力量。
反观当下的地理课堂,应试教育所导致的对高中地理小学科的轻视,地理原本具有的审美空间可能被语数外所代替;应试教育所导致的对知识、技巧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度追逐,地理原本具有的丰富意蕴日益被单调的知识点、习题所替代。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构建地理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地理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的课堂文化追求,旨在为新课程要求下的地理课堂赋予明确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判天地之美,析自然之理,让地理课变成美的享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探求呢?我认为地理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艺术的审美性,包括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师的语言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态美等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与同行们就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一起探讨建构地理课堂审美文化的途径。
1.对称美。在高中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等;大气环流结果:南北半球三圈环流、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南北半球主要气候的分布等;洋流分布规律:南北半球中低纬的大洋环流分布、大洋东西岸寒暖流的分布等;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等;都具有平面对称美。地表冷热所导致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气旋、反气旋中心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自然带变化及阴阳坡、迎风坡背风坡水热状况的异同,背斜成山(谷)向斜成谷(山)、地垒成山地堑成谷等等,都具有立体对称美。人们利用对称美创造神话,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利用对称美训练思维,更应该激发学生发现、应用这种对称美。
2.统一美。麦金德认为:“地理学成功发展道路需要将它当作一门统一的科学”。“统一地理学或简称地理学,就是现代地理学”。“地理教育是人地论、人文论、人本论有机统一整体”。在高中地理中,自然环境具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源、生物五要素的统一演化的过程;各区域是地理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相关结合;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综合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城市化等问题需要综合探讨解决;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指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的统一。所有这些不仅是一种学习地理的方法,更会使我们感到一种多样统一的美感。
3.图像美。高中地理中,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剖面图、统计图表等,这些图像具有信息容量大、知识精度高、鲜明直观等特点,图像系统既符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又能满足学生的审美活动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地理景观图像,从形式上看,图像都有具体的形象,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其中绚丽的色彩,精巧的布局,柔和的线条,和谐的背景,秀丽的风光,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使学生在欣赏后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满足,从内容上看,图像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人的某种精神和激情,欣赏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在美的熏陶同时引发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教学中通过这些美的信息传输也就是激发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
4.实验美。爱因斯坦说: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这正是实验教学所体现的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实验效果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在室外放两个瓶子,一个是空瓶,一个里面装满二氧化碳气体。两个瓶中各插一根温度计,此外,再在露天放一根温度计。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的数据。同学们在惊讶于三支温度计的度数不一样的同时,也会惊叹科学真迷人。又如实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热力环流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褶皱山的形成、水土流失现象等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去探究奥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