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新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吴 翀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赛马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数学课堂不可推脱的奠基责任。作为人们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创新策略,让学生在阅读数学语言过程中获得数学的理性思考和思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教学 创新策略
我们常说,教师教得好,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但没听说,学生要学得得好,也必需认真阅读教材,尤其在数学等理科学习中。实际上,数学也需要阅读,也需要学生认真细致地深掘教材,不是被动地接收教师深掘教材的阅读感受,也需要他们自身阅读的感知与获得、理解与内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组的过程。这说明学生要想学得好,也离不开数学阅读。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明确说到:“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数学阅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疑”引发阅读需求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情感内驱。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的策略,进而感受到学习成功,体验到学习快乐。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例如:教学“厘米、分米”时,我们就可在课堂教学结束提升阶段,编写一段错误信息让学生阅读:小明早上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长的牙膏,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拿着15分米长的牙刷在刷牙。学生在阅读就会发现错误、找到错误根源并改正错误,这样就能加深对“厘米、分米”的感知与认识。另外,在教学中引入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生的有趣故事或趣味事迹,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良好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动”促进学生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们称之为道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儿童思维在指尖上闪耀,这是我们教师的经典名言。陶行知的“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对我们触动也非常大。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广搭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通过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去阅读数学语言,在动中学会阅读,带动阅读兴趣发展。这个过程其目的就是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我们知道,数学语言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
三、促进学生灵活表达,以“说”替代阅读实践
数学语言的习得与掌握,需要把数学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才能更好的形成“数学现实”,建构自身知识系统,为以后学习奠基。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把书本上的数学语言熟读成诵化为自身语言,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能灵活运用并表达出来。例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学语言,“女生人数和男生的是4/5”,这样句子作为已知条件在应用题中常出现,很多学生由于对此不能很好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就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也就不能灵活运用了。如果我们常引导学生“换句话讲”来拓展,就可以达到“授一个方法,解一类题目”的目的,甚至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建构知识。
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以“理”明了阅读要求
数学是描述世界最精确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不容质疑。学生要掌握这种语言,必须准确、透彻,特别是关键字词的理解还必须深刻,这样才能算正确地习得了数学语言。例如“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又如“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理解,最好在熟读中咬文嚼字,深刻理解。再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教学,学生推敲语言文字、抓关键词句的能力就会增强,就能达到深刻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总之,加强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我们奠基数学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要求学生养成数学阅读习惯,乐意阅读数学课本,让学生在反复接触数学材料中习得数学语言语感,发展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玉民,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4年。
[2]王巨英,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
[3]陆海燕,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有效培养策略探析[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年。
[4]徐建,关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教学 创新策略
我们常说,教师教得好,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但没听说,学生要学得得好,也必需认真阅读教材,尤其在数学等理科学习中。实际上,数学也需要阅读,也需要学生认真细致地深掘教材,不是被动地接收教师深掘教材的阅读感受,也需要他们自身阅读的感知与获得、理解与内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组的过程。这说明学生要想学得好,也离不开数学阅读。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明确说到:“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数学阅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疑”引发阅读需求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情感内驱。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的策略,进而感受到学习成功,体验到学习快乐。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例如:教学“厘米、分米”时,我们就可在课堂教学结束提升阶段,编写一段错误信息让学生阅读:小明早上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长的牙膏,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拿着15分米长的牙刷在刷牙。学生在阅读就会发现错误、找到错误根源并改正错误,这样就能加深对“厘米、分米”的感知与认识。另外,在教学中引入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生的有趣故事或趣味事迹,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良好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动”促进学生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们称之为道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儿童思维在指尖上闪耀,这是我们教师的经典名言。陶行知的“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对我们触动也非常大。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广搭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通过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去阅读数学语言,在动中学会阅读,带动阅读兴趣发展。这个过程其目的就是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我们知道,数学语言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
三、促进学生灵活表达,以“说”替代阅读实践
数学语言的习得与掌握,需要把数学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才能更好的形成“数学现实”,建构自身知识系统,为以后学习奠基。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把书本上的数学语言熟读成诵化为自身语言,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能灵活运用并表达出来。例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学语言,“女生人数和男生的是4/5”,这样句子作为已知条件在应用题中常出现,很多学生由于对此不能很好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就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也就不能灵活运用了。如果我们常引导学生“换句话讲”来拓展,就可以达到“授一个方法,解一类题目”的目的,甚至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建构知识。
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以“理”明了阅读要求
数学是描述世界最精确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不容质疑。学生要掌握这种语言,必须准确、透彻,特别是关键字词的理解还必须深刻,这样才能算正确地习得了数学语言。例如“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又如“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理解,最好在熟读中咬文嚼字,深刻理解。再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教学,学生推敲语言文字、抓关键词句的能力就会增强,就能达到深刻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总之,加强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我们奠基数学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要求学生养成数学阅读习惯,乐意阅读数学课本,让学生在反复接触数学材料中习得数学语言语感,发展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玉民,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4年。
[2]王巨英,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
[3]陆海燕,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有效培养策略探析[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年。
[4]徐建,关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