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用历史教材,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 易 鸿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启发性和互动性。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可灵活运用教材,来提高教学水平。笔者以《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学为例,谈以下几点心得,供大家探讨。
一、 巧用目录,构建知识结构
每门学科都有一个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及其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不是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对历史学科而言,其知识结构无非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征,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人物的荣辱得失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现行历史教材目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用活教材,使他们能从纵横两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比如新教材的目录,编者力求用简约的文字直接切入主题,抓住要点。每课篇名本身就是本课历史知识的缩影,而且语言精美简练。巧用目录和篇名,就能向学生勾勒出历史的阶段概况及特征,提高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学习主题。第10课”明朝专制集权的加强”,“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2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第14课封建帝国危机”学习之前先向学生说明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何表现?”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和思考很容易得出结论。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巧用引言,增强学习动机
新教材每课前都有一段短小精辟的“引言”。有的联系旧课、导入新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是对一段历史的简要概括,对了解历史大有好处;有的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发人深思……一段段精辟的“引言”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更是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采用自读、集体朗读、教师启发的形式利用好每课的“引言”,导入新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讲授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学习主题“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引言“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他与惊涛骇浪搏击,与海盗斗智斗勇,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你可知道郑和扬帆远航最远到了哪里?他的远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段”引言”不仅点明了本课应当把握的主要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由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效果。
三、 巧用地图,培养读图识史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如重要朝代、国家疆域、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配有专门的彩色《中国历史地图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历史,全面的分析理解历史。比如学习唐、北宋两朝历史时,引导学生观察《唐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大致了解两城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两城的平面图作一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北宋东京打破了长安城“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通过如此的反复观察与对比,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会明显提高。再如讲“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引导学生观察“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图学生很容易了解到元朝经济的繁荣与交通的发达。
四、 巧用图片,增强审美情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品等,烘托出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赏析图片,增强学生的历史直观性和历史审美情趣。
五、 巧用辅栏释义,培养理解运用史料能力
常言说“论从史出”。教材里的辅栏就是立论的依据,这些历史典籍,先贤明哲,诗歌民谣等除可以突出思想教育外,还为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提供了古典源流,增加了历史的亲近感。
六、 巧用小字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除正文外教材精选了大量的小字阅读材料,有的是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这些材料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文字生动、富有情趣,对同学们加深理解正文,拓宽阅读和思考空间,扩大知识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一目,课本简绍了《资治通鉴》的体例、范围、价值后还有一大段小字,指导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风,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 灵活处理课后测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教材每课都设计了学习测评试题,并拓宽了测评题型,以选择、问答、活动建设三种主观性题型为主,其中活动建设最具特色,题型灵活、形式新颖、包括文物仿制、编制大事年表、故事演讲交流、诗歌朗诵、调查访问、比较分析、名胜古迹参观、历史人物品评等,旨在引导学生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无法保证每课的活动都能实现,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和当地历史人文环境,灵活处理课后测评,每学期精心组织二,三次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课,使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反思历史。这比死读书收获要大得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一、 巧用目录,构建知识结构
每门学科都有一个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及其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不是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对历史学科而言,其知识结构无非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征,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人物的荣辱得失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现行历史教材目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用活教材,使他们能从纵横两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比如新教材的目录,编者力求用简约的文字直接切入主题,抓住要点。每课篇名本身就是本课历史知识的缩影,而且语言精美简练。巧用目录和篇名,就能向学生勾勒出历史的阶段概况及特征,提高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学习主题。第10课”明朝专制集权的加强”,“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2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第14课封建帝国危机”学习之前先向学生说明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何表现?”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和思考很容易得出结论。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巧用引言,增强学习动机
新教材每课前都有一段短小精辟的“引言”。有的联系旧课、导入新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是对一段历史的简要概括,对了解历史大有好处;有的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发人深思……一段段精辟的“引言”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更是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采用自读、集体朗读、教师启发的形式利用好每课的“引言”,导入新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讲授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学习主题“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引言“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他与惊涛骇浪搏击,与海盗斗智斗勇,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你可知道郑和扬帆远航最远到了哪里?他的远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段”引言”不仅点明了本课应当把握的主要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由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效果。
三、 巧用地图,培养读图识史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如重要朝代、国家疆域、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配有专门的彩色《中国历史地图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历史,全面的分析理解历史。比如学习唐、北宋两朝历史时,引导学生观察《唐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大致了解两城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两城的平面图作一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北宋东京打破了长安城“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通过如此的反复观察与对比,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会明显提高。再如讲“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引导学生观察“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图学生很容易了解到元朝经济的繁荣与交通的发达。
四、 巧用图片,增强审美情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品等,烘托出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赏析图片,增强学生的历史直观性和历史审美情趣。
五、 巧用辅栏释义,培养理解运用史料能力
常言说“论从史出”。教材里的辅栏就是立论的依据,这些历史典籍,先贤明哲,诗歌民谣等除可以突出思想教育外,还为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提供了古典源流,增加了历史的亲近感。
六、 巧用小字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除正文外教材精选了大量的小字阅读材料,有的是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这些材料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文字生动、富有情趣,对同学们加深理解正文,拓宽阅读和思考空间,扩大知识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一目,课本简绍了《资治通鉴》的体例、范围、价值后还有一大段小字,指导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风,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 灵活处理课后测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教材每课都设计了学习测评试题,并拓宽了测评题型,以选择、问答、活动建设三种主观性题型为主,其中活动建设最具特色,题型灵活、形式新颖、包括文物仿制、编制大事年表、故事演讲交流、诗歌朗诵、调查访问、比较分析、名胜古迹参观、历史人物品评等,旨在引导学生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无法保证每课的活动都能实现,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和当地历史人文环境,灵活处理课后测评,每学期精心组织二,三次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课,使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反思历史。这比死读书收获要大得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